正文

大师谈金融改革(3)

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师论衡中国经济与经济学 作者:高小勇


记者:

您认为中国建立资本市场的关键是什么?

米勒:

关键在于要意识到资本是昂贵的。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一件事:资本在中国是非常昂贵的J为什么呢?资本的真实成本应该高达20%。

记者:

您认为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金融市场和银行方面的体制吗?

米勒:

中国必须自己做出选择。德国式?日本式?还是美国式?这些国家的银行体制大相径庭。很自然,我认为某个体制有优点,而其他人认为另一个体制有很大的优点。这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尤其在中国,我认为你们现在还没有建立那些能把广大公众,特别是乡村居民的储蓄集中起来,并将之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的银行机构。但在你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中有样板,如日本、香港的银行,这些都是巨型的德国式银行,即我们所称的全能性银行。它们与美国式银行有很大不同。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你们在初始阶段宜建立德国式或日本式银行以减少风险。那两种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风险较小。我们则有许多小规模银行,而且受到相当多的管制。他们的银行规模大,而且风险小。因为他们那种银行规模大且是全国性的康采恩。我想你们可以和银行方面的专家讨论一下哪一种模式较为适合中国这样的国家。我自己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你们需要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因为不仅有对地方性银行,还有对全国性银行的强烈需求。包括需要那些在如北京、广东、成都等地设有分行的大银行,它们属同一家银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庞大规模,使得这些大银行承担较小的管理方面的风险。中国必须建立真正的银行,比如像我们的银行那样:支付利息以吸引公众的存款,然后由贷款人员找机会进行投资以谋求利润。这样做不是因为那在政治上很重要,而是因为它们要从放款中获得利润。但你们确实可以利用香港银行、台湾银行、泰国银行等。如果允许它们进入中国,至少可以让它们建立银行服务网络。我认为你们可以二者兼得。中国的私人银行和外国的私人银行,这些银行可以做很多的事。

记者:

您说中国的银行只是政府的出纳机构,也就是说要建立商业银行?

米勒:

是的,那是第二道程序。你们需要有地方让农村的广大农民可以进行储蓄,并且让他们觉得把钱存在那里的银行安全。比如当他们结婚时去取钱,仍然是安全的,不会因通货膨胀或其他什么原因而受到损失。我知道,不止在中国,还有越南,当农民有了一个好年景,有点钱之后就去买黄金。他们宁愿去买黄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有通货膨胀,黄金的价格也会上涨。所以,你们必须让占你们国家人口85%的农民有信心;我们遇到好年景,可以把钱存人银行,收取高额利息,比方10%~15%左右,可以赚钱,不会被政府或通货膨胀窃走。这样,人们就愿意去储蓄,你们就有了大量的存款。因为人们愿意为了孩子或自己的晚年而储蓄。而在一些国家,人们担心自己的储蓄会被偷窃而不愿意储蓄。

需要一些银行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有很多模式可供你们模仿,比如台湾、香港、泰国等地的银行法律,不要参照美国的模式。因为我们的法律系统不一样。我建议你们借鉴那些成功的周边邻国。

你们为什么让外国银行进入?外国银行进入的主要好处之一,是因为他们必须培训专业人员,所以他们带来的不只是资金上的好处。他们需要人手,所以挑选培训一批专业人员,之后这些人可能离开外国银行,从事自己的银行业。所以,外国银行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他们既有融资功能,也有培养人才的功能。外国公司也一样。我知道你们讨厌看到外国公司从事一些你们认为该自己经营的行业,但应让他们去干,他们会带来很多经验,给你们很多培训人员的机会。你们从这些方面得到的好处抵消他们从当地赚取的利润后还绰绰有余。

对外国银行也不要担心。要知道外国银行可能帮助中国,他们培训中国雇员。比如花旗银行。是非常安全的。在上海,人们都乐意把钱存入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又投资在中国的公司。你们在外国公司那里得到的利大于弊。

当然才刚刚开始。我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知道那种对外国租界或其他什么的恐惧。但应该忘记过去,那些是19世纪的事了。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担心。现在,国际性的银行到中国建立分行,提供存款业务,建立自动账户网络等等,那些都是对中国有利的。如我所说的,仅仅是为了在教育上的价值就是值得去做的。不要总想着19世纪的事。

外国银行让它们进入,开展业务,然后模仿它们。当你们拥有从台湾、香港或纽约等地来的银行时——你知道香港1997年之后就回归中国了——你们会从香港的大银行那里得到很多好处,台湾银行也一样。他们懂得吸引人们把钱存入银行。19世纪的经历不可能再重复了。中国如此之大,这些银行很小,然而是有价值的。但不要模仿美国模式。美国历史的发展模式与中国不相适应。

记者:

中国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将来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建设,您怎样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