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兔死狗烹的悲剧(2)

西汉原来是这样 作者:醉罢君山


这种混和型的政治结构只是权宜之计。地方诸侯都是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的功臣,手握重兵。显然,这些诸侯的存在,对中央政府仍然是个潜在的威胁。刘邦对这些功臣不得不采取安抚的手段,以避免诸侯联手反抗中央政府。同时,他又以种种手段对这些地方诸侯实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术。

事实上,在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后,另一场战争就已经在酝酿之中了,这就是中央与诸侯的战争。项羽覆灭后的七个月,燕王臧荼率先反叛,刘邦将兵亲征,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平定臧荼之乱。

对刘邦来说,最大的眼中钉,便是楚王韩信。韩信是伟大的军事天才。在汉楚战争中,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屡出奇兵,破魏伐代,灭赵降燕,平定三齐。韩信用兵,重在谋略,出奇制胜,战法不拘一格,时而声东击西,迂回作战,时而置之死地而作战,奇正并用,变化莫测。可以说,大汉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那刘邦为什么却不信任他呢?这并非没有原因。

刘邦的政治天赋,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当初,他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时,成了光杆司令,他想的事就是把在北线的韩信军队接管过来。可是他却使用小偷小摸的方式,潜入韩信兵营中,盗取将印,接管兵权。他对人性的理解,就是人在巨大权力面前,没有忠诚可言。

虽然韩信立下卓越的功勋,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更加让刘邦怀疑他的忠诚。

韩信平定三齐之后,刘邦还受困于项羽的楚军,他急需韩信率兵西进,以解困局。可是韩信不仅违令不肯出兵相援,反而要刘邦立他为假王,以此相要挟。刘邦也为稳住韩信,预防其叛变,便封他为齐王。

在此过程中,韩信犯下了一个大错。这证明他只是一名伟大的将领,绝非出色的政治家。

当时,项羽也派出谋士武涉前往游说韩信。武涉向韩信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楚、汉相争,胜利的天平倒向哪一方,关键就看您了。您如果倒向汉王则汉胜,倒向楚王则楚胜。不过,汉王刘邦乃是一个没有信义之人,如果项王今天灭亡了,明后势必就轮到您了。您不如背叛汉王,与项王联合,您可以同汉王、楚王一同三分天下,这岂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韩信拒绝了武涉,因为他对项羽当年忽视自己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成见。他以几分嘲讽的语气回答说:“当年我臣事项王时,只不过当了个郎中,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从,我是无奈之下才投奔汉王。汉王推心置腹,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统领数万大军,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有今天。汉王如此信任我,我要是背叛他,会遭天怒的,我即便是死,也不会背叛汉王的。”

韩信当着武涉的面,表明自己绝不背叛汉王刘邦的忠贞之心,然而对刘邦的命令,他却又置之不理,伸手要权,这是何等的矛盾!这是韩信性格上的弱点,他既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渴望权力与财富的人。这决定了他自己所谓的忠诚,并非是无条件的,而是一种满足自己私欲之后的忠诚。这种有条件的忠诚,在刘邦眼中,就是不忠诚。他对韩信的态度,从信任转向怀疑与提防。

其实,作为军事家的韩信,对天下大势的情形也是看得一清二楚,武涉虽然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但所说的话却是实情。另一个对局势洞若观火的人,是韩信手下的一名齐国谋士,此人名为蒯通。蒯通为了说服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他故意设置了一个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