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反也死,不反也死(6)

西汉原来是这样 作者:醉罢君山


在遭遇刘邦大军之前,英布挥师东击荆楚,屡战屡胜,一时兵威极盛。对于英布来说,此时最好的战略,便是向北发展,攻齐取鲁,传檄燕赵,占据东方半壁江山,与刘邦分庭抗礼。但是英布没有席卷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所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地盘,这就使他丧失了向北发展的大好良机。

英布裹足不前,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最后两军在蕲县遭遇,刘邦责问道:“你为什么要叛变?”英布答得爽快:“老子也想当皇帝罢了。”刘邦听了大怒,臭骂了一阵后,两军开始血腥厮杀。汉军兵多将广,明显占优势,英布军队开始抵挡不住,向后退却,渡过淮河南撤。汉军苦苦追击,一路上英布的军队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天地苍茫,英布要逃往何方呢?他想到自己的岳父——长沙王吴芮。此时吴芮已经死了,由儿子吴臣继承长沙王,看来只能前去投奔了。英布是吴臣的姐夫,吴臣不好拒绝,可是又不能背叛刘邦,怎么办呢?

吴臣最后决定借刀杀人,他假意安排英布逃到南越避难,路经番阳时,又唆使番阳人杀死了英布。

英布不想像韩信、彭越那样束手就擒,可是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

彭越死后,燕王卢绾也走上叛反之路,兵败后逃往匈奴。在七个异姓诸侯国中,只有长沙王由于地处偏僻,得以保全下来,成为异姓封王中硕果仅存者。

刘邦用七年的时间,削平异姓诸侯的势力。这些开国功臣,多数以悲剧下场告终,这也是汉高帝刘邦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事,同时也给后世的专制者树立了一个坏榜样。但是撇开个人恩怨与私欲,隐约可以看到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二元政治结构的冲突。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即由分封诸侯制转变为帝王集权专制。集权制与分封制水火不容,地方诸侯既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又有独立的军队,这无疑是君主专制的一大障碍。从深层分析,刘邦杀戮诸王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帝王专制与分封诸侯制新旧两种制度的斗争。自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并起,群雄争霸,战争烽火持续数百年。可以说,诸侯制的弊端是很明显的,是国内战争的一大祸源,专制主义因而兴起。从历史角度说,在经历数百年战乱后,人心思定,秦汉之际的专制制度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刘邦并没有承认变乱的原因在于中央政权集权制与地方诸侯分封制的矛盾,他只是认为异姓诸侯靠不住。因此,在扫灭异姓诸王的同时,刘邦大封同姓诸王,前后有荆王、代王、齐王、楚王、赵王、淮南王、吴王、燕王等。这些诸侯国作为拱卫汉帝国的重要力量,皆出于皇族,皇帝专制制度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不过,日后的历史证明,即使是同姓诸王,也仍然是国家动乱与战争的一大诱因。

在长达两千年的专制时代,各个王朝都解不开一个死结。一旦地方势力式微,皇帝权力无限放大时,权力的腐败便由上而下滋生,最终导致官逼民反的大起义,或者被外族乘虚而入。而一旦地方势力过于强大,中央权力被架空,又容易陷入内战的混乱之中。这个死结,就是专制政治的宿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