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不出山,奈苍生何(2)

黄花落,黄花开 作者:刘东黎


群臣亦无语,一个个都深深低头。载沣看着荫昌说:“此次平乱事关重大,须得你亲自挂帅南下,你看如何?”

荫昌一脸惶恐,正要说话,载沣又说,“只要平得了乱,六镇人马任你调遣。”

荫昌却消受不起这样的定心丸。“王爷,国难之际,我不敢推卸为臣之责,但是除了袁宫保,谁还玩得转这北洋?谁能使唤那些北洋的骄兵悍将?”

载沣压不住一股心头之火,他击案而起。

“谁胆敢不听指挥,就撤他的职,治他的罪。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此刻不为朝廷出力,还养他们干什么!”

众人都不说话。这时候发狠有什么用?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亲手编练的,尤其那个段祺瑞,是新军嫡系中的嫡系,袁家军里的袁家军,旗人已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而且没有他,北洋六镇就会相互不服。载沣自然也明白这些,他喘息了一会儿,也沉默了。

隆裕太后叹了口气说:“这些日子,袁世凯还老实吧?”

奕劻回答说:“老实,老实得很。每日都只是养花钓鱼、写字读书,也没有其他应酬,整天闭门谢客。”

大家又都不说话了。徐世昌四下看看,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王爷,多事之秋,还是稳妥一点为好。如今首善之策,就是重新起用袁世凯!以北洋六镇的实力,再加上袁世凯的威望和能力,那些革命党绝对不是对手,还用担心什么?”

载沣一声长叹。难道除了袁世凯,谁也指挥不动北洋军?从今而后,大清天下难不成要靠袁世凯来维持了?用兵之际人人畏缩,为臣之道何在?袁世凯复出之后,重掌军权,谁还能治得住他?

然而议来议去,却也无其他办法,迫于形势,载沣不得不下诏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命令他前往湖北指挥平乱。同日,《纽约时报》据伦敦收到的上海电报,刊出题为《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的消息:武昌已经成立共和政权。一支强大的革命军武装力量正从汉口开拔,准备与来自北方的清皇家部队交战。一场大的战斗预计将在两日内打响云云。

平心而论,袁世凯是梦寐以求出山的。快到60岁的人了,属于自己展布的时间不多了,早一天便多一天享受。他不热衷追谥,死后捧得再高也是空的。可是,要他出山的圣旨到了,他却不得不再打打算盘。

什么湖广总督,什么“会同荫昌指挥前方各军”,说穿了,是个助手而已。有战功了,是督师的统帅的,有过了,得我袁慰庭担。更令人生气的是,既然起用了我袁世凯,为什么又在同一天起用了跟我不对付的岑春煊——此公曾是邮传部尚书兼两广总督,但是打入“冷宫”已久——让他到四川做了总督。这实际是在利用我的政敌来牵制我。袁世凯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屑。要做也做得不露痕迹些吗,怎么搞得如此露骨呢……

袁世凯在他的养寿堂,依照规矩接了圣旨。传旨官杨士琦好言劝慰。这次是庆王和两位相国,好不容易才说服了摄政王,宫保千万不要辜负了他们的一片好意。此刻可不是你急流勇退的时候,国内形势逼人,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宫保,你可要当机立断……如此等等。

袁世凯一脸恭顺的笑容,只说此事不急,尚需从长计议。武昌闹事的不是土匪,他们可是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党人。当年的发匪、捻贼,只要假以时日,不难荡平,无损于根本;革命党才是大清的心腹之患。大清这几年风雨飘摇,内政外交每况愈下,人心早已不附,党人于各处活动,内乱的种子早已种下许多年了。如今武昌之乱,只是一颗种子发了芽,其他地方的种子可多着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