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条 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

做一流的教学能手 作者:林华民


我国的问题教育是“辛辛苦苦十几年,回首不如学龄前”。

林华民这是一件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事。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沿海某市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专家断言,如果有学生做出答案,那说明学校把孩子给教笨了。1998年,该专家用这则笑话测验该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高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出“75-32=43(岁)”的答案。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这些做出答案的学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能得分,不做的话一分也没有。”还有学生认为,如果用加法应当是“75+32=105(岁)”,这么大年纪的人当船长不太可能,因此只能是43岁。法国专家感叹:中国学生很听教师的话。因为同一道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教师是“糊涂蛋”。

我认为,中国学生是世界上“解题能力”最强的学生,只要教师敢出的题目,学生就“敢”解。也难怪,在号称“解题机器”的中国学生面前,还有什么题目能难倒他们呢?很弱的提问能力、超强的“解题能力”,这就是中国学生特有的能力特征。其实,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国学生有很强的解题能力”,并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通过大量的机械重复的训练,用一定的解题小窍门,去解决那些大多是挖空心思编出的不是问题的问题。

在幼儿园的课堂上,笑容可掬的幼儿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教室里就会伸起许多白白嫩嫩的小手,有的孩子还举起了双手。那充满渴望的眼神,那带着强烈表现欲的喊着“老师 老师 ”的情景,让人不激动都很难;在小学教室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许多问题;对于教师的提问,初中学生开始学会了“客气”,高中学生多数沉默不语。换句话说,经过中国教师多年的培养,许多高高举起的手放下了,不少学生由于长期忙于完成那些生活中很少用到的问题 做不完的题目,开始对自然界、对社会、对未来人生失去求知欲,开始变成“没问题”学生。他们带着许多问题走进幼儿园,当他们离开高中校门时已经没有了问题。这不禁让我们感叹:我国的问题教育是“辛辛苦苦十几年,回首不如学龄前”。难怪有学者说,“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许就是问题生”。针对这种情况,从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育专家们把“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定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中国孩子问题意识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都是中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果。中国父母经常交代孩子“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虽说听长辈的话也没有错,不过,我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教育孩子一味听爷爷、奶奶话的民族能成为有希望的民族吗?”不必讳言,许多中国父母的最大追求是把子女培养成“乖孩子”;不少中国教师的最大愿望是把学生变成“最听话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追求下,培养出来的下一代自然也就成了“听话的小绵羊”。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的听话教育、服从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培养出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常规要求教师“把问题解决于课内”,而忘记了最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在把旧问题解决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旧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带着学习的欲望走出校门。这就是我所追求的“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