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世民向我们隐瞒了什么?(下)(3)

唐原来是这样 作者:王者觉仁


 

第二,在《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中,我们发现秦王麾下的“八百勇士”在政变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令人百思不解的异动。在我们前面引述的“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这句话之后,史书接着写到:“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这里所说的“左右数百骑”,很可能就是李世民“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之全部或大部。令人极为不解的是,当东宫和齐府兵猛攻玄武门、并且与守门禁军“良久接战”的时候,秦王麾下最亲信的这支精锐上哪儿溜达去了?为什么直到“玄武门守卫战”已经接近尾声,秦王左右数百骑才姗姗来迟地加入到玄武门前的战斗,从而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形势,致使东宫和齐府兵最终“败散”?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们跟随秦王奔赴更重要的地方了。而这个地方当然就是第二战场、也就是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的地方。

因此,从秦王麾下这支精锐部队的异动中,我们足以解读出三个方面的信息:一,它进一步向我们证实了第二战场的存在;二,它让我们看清了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大致的兵力部署;三,它向我们解释了第一战场、亦即“玄武门守卫战”为何险象环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兵力部署:在李世民及其幕僚所制订的政变计划中,袭杀太子和齐王后,负责防御玄武门的只能是原本驻防在此的常何、敬君弘、吕世衡等部;而最精锐的秦王府八百勇士,则与李世民一同进入太极宫,负责消灭皇帝身边敢于顽抗的禁军侍卫,进而控制皇帝和重臣;同时,秦王的麾下骁将,如秦叔宝、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等人很可能也跟随李世民进入了第二战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第一战场一再遭遇险情的原因。诸如:东宫和齐府兵“驰趋玄武门”时,为何只有一个张公瑾 “独闭关以拒之”?那是因为:多数骁将和秦王府精锐当时都不在玄武门。还有,敬君弘、吕世衡为何会战死?这只能证明:留在玄武门进行防御的兵力实在是很薄弱。此外,当东宫齐府将士鼓噪着要转攻秦王府时,秦王阵营为何“将士大惧”、束手无策?那是因为所有的兵力都被配置在第一战场和第二战场了,至于秦王府这个“第三战场”,肯定只留下了一部分老弱残兵,显然是不堪一击的。估计在李世民及其幕僚的计划中,秦王府是无力也无意保全的,很可能早已做好了被攻破的打算。

第三,讨论至此,我们就要引出又一个足以证明第二战场存在的有力证据,那就是秦王妃长孙氏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动向、及其所发挥的相关作用。

按《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当李世民“方引将士入宫授甲”时,长孙氏“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新唐书·文德长孙皇后传》称:“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两《唐书》都记载了长孙氏跟随李世民一起进入了太极宫,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她的任务仅仅是去慰勉将士的吗?

我们认为,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长孙氏之所以出现在太极宫中,至少可以证明以下三点:一,秦王府的精锐确实已经倾巢而出,府中防守空虚,早就做好失守的打算,所以李世民才会把长孙氏带在身边,以免遇害;二,既然两《唐书》都明确记载,李世民和长孙氏不但一起带着将士进入太极宫,而且还在宫中“授甲”,那么李世民在宫中开辟第二战场的事实就更是毋庸置疑了;三,在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的过程中,他们夫妇肯定是有所分工的,长孙氏所充当的很可能是“安抚使”的角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