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对待来自外界的批评采取的应对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针锋相对,二是否定自我,三是置之不理。对于第一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能力或水平相当的人之间。诚然,每个员工都有其自尊心,在面对来自外界的批评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抗拒,尤其是批评出自一个自认为并不高明的领导之口,就算明知自己有错,“你凭什么来批评我”仍然是大多数人反唇相讥、无理占三分的充分理由。对于第二种情况,大部分发生在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人身上。有下面这样一个经典例子: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助理是豪斯。有一天,威尔逊总统单独召见豪斯,同他商量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豪斯早已深思熟虑过的。简单地寒暄了几句之后,豪斯便开始了滔滔不绝的长篇游说,讲得慷慨激昂、眉飞色舞。他为自己能酝酿出如此高明的计划而感到格外得意,并不断地对威尔逊总统强调:“这可是我精心研究过的,你采纳我的建议绝对不会错!”
但他没有注意到,不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威尔逊总统苦笑着说:“在我愿意听废话的时候,我会再次请你来的。”
这一句话使豪斯立刻安静了下来。他认为,威尔逊总统根本不赞成这个建议,便只好悻悻地离开了。几天以后,豪斯在白宫的一次宴会上惊讶地听到,威尔逊总统把他数天前的建议作为自己的见解公布于众了!有了这次教训,豪斯以后变得明智多了。他认识到,参谋、助手不是决策者,也无法取代决策者的地位。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很多人在面对批评时,没有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久而久之,逐渐迷失了自我,所感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多发生在职场老手身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这类人的口头禅。在流行“个性”的时代里,这类下属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会觉得自己活得潇洒,但这种盲目的潇洒也常常使他们失去提升的可能。邓艾灭掉西蜀后,渐渐有些自大起来。司马昭对他本来就有防范之心,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怕久而久之事有所变,就发诏书调他回京,明升暗降,削夺了他的兵权。虽然邓艾有带兵打仗的谋略,却没有自知之明,既不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也不明白自己何以招来麻烦。他只想到自己对魏国承担的使命尚未完成,还有东吴尚待剿灭,因而上书司马昭说:“我军新灭西蜀,以此胜势进攻东吴,东吴人人震恐,所到之处必如秋风扫落叶。为了休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