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彰显女儿的高尚品格(1)

养不教,父之过(女生版) 作者:张振华


在公共场合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公交车上,女儿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这时上来一位老奶奶,爸爸说给老奶奶让个座好不好,女儿连动都没动一下;

公园里,女儿坐在凉亭下玩,脚底下扔了一大堆瓜子皮、零食袋子;

小区里,女儿随手摘下一朵正在盛开的花朵,玩一会儿就扔在地上,再去摘下一朵;

餐厅里,因为一件小事情,女儿就毫无顾忌地大吵大嚷、发脾气或者跟同学大声说笑;

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总是会摇摇头,甚至皱皱眉头,说一声“真没教养”,更有甚者会把矛头指向孩子的父亲:“这爸爸怎么当的,看把孩子给教坏了!”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意思就是生养了孩子却不教育,是父亲的过失。如何让你的女儿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具有较高的公德意识,是一个父亲应该面对的课题。所谓社会公德,是指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是任何一个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准则。每个国家的公民是否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将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公民素质高低、社会是否稳定团结、人民的生活是否和谐安定。遵守社会公德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不遵守社会公德,这个社会将是一片混乱。比如,如果每个去公园的人都乱扔垃圾,乱攀折花草,那么这个公园将成为一个垃圾场;如果一个小区的居民都随处乱倒垃圾,那么小区将臭气熏天、蚊蝇孳生;如果一个人从小自私自利,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也将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所以,一个孩子是否从小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将关系到他将来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因此,父亲必须教育孩子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一次,周先生带女儿乘坐公交车去动物园玩。车上人很多,等他们上去后就没了座位。女儿上车后就开始东张西望,周先生知道她在给自己找座,并且希望别人让座给她,可是她的身边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没人理睬她。没想到,女儿走到一位老大爷的面前说:“爷爷,你该给我让座。”

当时听到女儿的话周先生很是震惊,看到那么多双眼睛看着他们父女,他觉得异常羞愧。那位大爷更是尴尬得涨红了脸,起身要让座。这时,周先生连忙朝大爷摆了摆手说:“大爷,您坐,孩子不懂事。”然后蹲下身悄悄地对女儿说:“女儿,你已经6岁了。你已经能够自己站立了,而且身体很好啊。你看爷爷年纪都大了,你作为一个好孩子,是不是应该让爷爷坐呢?”

女儿听了乖乖地点点头,对大爷说:“爷爷,我不坐了。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站着。”

那位大爷这才露出了微笑,周围的人也收回了谴责的目光。女孩长到四五岁的时候,体力已经很好了。她可以单独做一些事情,站立对于她们来说也很简单。所以父亲不要怕自己的女儿累着,培养起她的社会公德意识才是最为重要的。上面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是十分正确的,对于培养女儿的自立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非常有利。

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孩是这样的标准:懂礼貌、爱护公共财物、保持公共卫生、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具有同情心、爱心。而这些也恰恰是女孩优雅气质、高尚灵魂的最直接体现。

1 告诉女儿社会公德有哪些

一个人要遵守社会公德,必须了解社会准则。父亲要培养女儿的社会公德意识,首先要告诉女儿社会准则有哪些。一般社会准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遵守公共秩序:父亲要培养女儿在公共场所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比如在电影院不喧哗、在公交车上不吵闹、在公园不踩草折花、在图书馆不大声讲话,等等。

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公共设施和文物古迹,不能乱涂乱画。

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爱护环境: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

热爱公益事业:父亲要多多参加爱心活动,积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