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课 慈与悲:世有平等,然后有真慈悲(6)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作者:诸草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富翁资助寒门学子圆一个上学梦的画面,这些慷慨解囊之人确实值得我们感动与尊敬。但令人奇怪的是,很多受到过资助的学子虽然在镜头前表现得比较感动,但在内心却并没有生出多少的感激。这是因为这些富翁捐助的目的不是非常纯洁,有的只是想借此机会来为自己留下一些美名,赢得人们的一些好感,可以说与那些寒门学子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而那些寒门学子虽然贫穷,但是自尊心还是有的,没有人愿意受到别人的施舍,更不愿意将自己受到施舍的事情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受恩不知报”现象的原因。倘若那些富人们可以不贪图虚名,甘做默默无名的奉献着,那么那些受人恩惠的人自然会牢记在心,即使因为不知道恩人是谁而在今后无法回报,但他们也一定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而且也不会留下姓名。如此一来仁爱之心将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滚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佛性之精髓,在于法布施。而法布施之精髓,则在于无私心,无杂念,施而无所求,舍而无所取,有此心性,则佛法可通,禅理可识。

:布施之心越空,则佛性越明。

佛性平等,普度众生

世人皆有佛性,万物皆有慧根

佛陀顿悟之时,曾有言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陀的这句佛偈,便是肯定了众生的平等性。虽然世人由于因果业报之差异,而有智愚美丑、富贵贫贱之别,但世人之本体自性其实并无二致。这就好比渡河飞空,渡者飞者有深浅远近,但是水流天空难道也有深浅远近吗?

佛之奥妙,其实无他,唯包融耳。世间之高低贵贱,在佛法里皆不过是觉醒的梦幻,看破的虚无,唯有平等才是世间的根业,是众生的本相。

既然众生平等,那么众生自然也如佛陀所言“皆有佛性”。天边的流云飞鸟,地面的树木花草,日常所见的一切再简单再平常不过之物,都是具有佛性的。甚至说我们平日里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都散发着佛性的灵光。而当我们自身领悟到众生平等的禅理后,佛性之光就会真正照进我们的心灵世界,为我们照亮通往至境的道路。

鹤林玄素,是牛头宗第六代禅师。虽然在禅宗史上很少听到他的法名,但是他对禅宗的领悟是非常深的。

曾有一次,玄素禅师正在禅房打坐,突然听到有人在敲鹤林寺的大门,于是问道:“什么人在敲门?”

门外之人回答说:“是僧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