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能平和,则生焦躁之烦恼;心不能泰然,则生忧虑之烦恼;心不能包容,则生嗔怒之烦恼;心不能悲悯,则生离道之烦恼。焦躁、忧虑、嗔怒、离道,这些人生之烦恼,会将我们的心层层紧缚,直到再也呼吸不到一点新鲜的空气,从而使人生变得干瘪,生活变得苍白。
是以,只有心生平和泰然、包容悲悯,烦恼之丝才会被抽尽斩断,才能将一颗真心亮于世间,坦坦荡荡轻松于世。
唐代著名的高僧丰干禅师,曾收养了一个弃婴。因为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给这个婴儿取名为“拾得”。拾得长大之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长了,拾得便认识了不少人,而且与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交情最深。因为寒山太贫穷了,所以拾得总将吃剩的斋饭用竹筒装好,给寒山拿过去。
一天,寒山突然问拾得说:“如果有人无端无故就欺负我、诽谤我、侮辱我、轻贱我、欺骗我,我该如何是好呢?”
拾得回答他说:“那你不妨忍着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如何。”
寒山说道:“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秘诀了吗?”
拾得说道:“你且听弥勒菩萨偈语如何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寒山听完后顿时开悟。
曾有一次,一位高官询问丰干禅师真身菩萨在哪里,丰干禅师告诉这个人,拾得就是真菩萨。于是这个人来拜谒拾得,拾得闻言笑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思就是说丰干禅师才是菩萨的化身,可是世人却不能识得。之后拾得与寒山二人隐居山林,洒脱一生,逍遥一世。
拾得与寒山二大士能够做到心境的超脱,不为俗世缠缚困扰,处世之妙确是高人一等。
“抛舍三千烦恼丝,落得逍遥自在身”。自由自在一直是人生的祈愿,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自在,禅学大师南怀瑾曾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一个东西时好像抓得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力,若有若无之间了,安详而宁静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南怀瑾大师的喻义即是:人生在世,若想逍遥自在,不受烦恼羁绊,则需能于事物的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其根本,这样一来心就不会为事物的表象所迷,那又何来烦恼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