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养儿子有规矩,才能成方圆(1)

养不教,父之过(男孩版) 作者:张振华


由于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男孩都可以被称为“破坏大王”、带有“攻击性”的小公牛,并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家长从小就对男孩的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听之任之的话,男孩很容易就成为无法无天、人见人怕的“混世魔王”;而如果家长对他们这种破坏性和攻击性一味强行压制的话,这个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也会被破坏殆尽。

因此,对一个家庭来讲,应该具有一个治家规范,让儿子从小就懂得家里有一些规矩人人要做到,而有些事大人可以做、孩子不允许做。比如:早上要问好,晚上讲晚安;离家外出、回家时对家里人打招呼;带同学回家或邀请客人前应征求家里人的意见;家里公用的东西有固定位置,用后最好归位;家里各人放东西的抽屉不可随意乱翻;一家人看电视某人有自己的爱好,应协调安排,某些节目成人可以看、孩子不宜看,等等。尤其是男孩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为了巩固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所取得的成绩,预防和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坏行为,可以制定一些家庭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

由于家庭中的父亲与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角色的不同,母爱的温柔会让男孩陶醉,享受其中的温暖,父亲却可以利用他的权威让男孩保持清醒。因此,如果家规由母亲来制定,男孩往往会持怀疑态度,难以执行。但是,利用父亲的威严来制定的家规的可信度却可增高不少。因为对于男孩来讲,父亲是权威的,他象征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他有权制定规则,如果这个规则能够深入男孩内心的话,男孩更会对父亲这位家规的制定者深信不疑。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亲制定家规是一种对儿子的约束力量,有助于儿子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我国自古就注重庭训家教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都留有家训。北齐士族颜之推写下洋洋洒洒20篇,约4万多字的《颜氏家训》,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就是一篇经典名作,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朱子家训》中传诵很广的一段话:“一弱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中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家规教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传统教育方法。心理专家研究发现,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如果一个男孩在童年时期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将给其未来造成许多障碍。所以,为了儿子的未来发展,作为父亲一定要给儿子一些奖惩约束,给儿子一个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为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培养其自觉性。

因此,作为现代家庭,父亲也可通过家规、家训进行优良传统的教育,制定一套比较形象具体、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家规、家训来教育自己的儿子。

1 用奖惩的方法约束儿子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是个典型德国血统的人。他不善言谈,也没多少时间与孩子们谈论为人处世和生存竞争的大道理,但他给孩子们制定出严明的纪律和家规,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在家规中,父亲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标准,一旦孩子们犯规就要采取“行动”,绝不手软,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父亲就会马上奖励他们。

在这样的家教氛围中,小艾森豪威尔从小就养成了自我控制的好习惯,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充满活力的少年。奖惩机制有助于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大学,父亲是儿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之一,要想培养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单纯的爱的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搭配铁的纪律,给儿子关爱的同时,对他进行奖惩来约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