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普里高津一家刚移居到一片混乱的德国时,母亲为了使孩子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决定教他们学习音乐。尽管音乐世界是美妙的,但是一首曲子上百遍的练习对好动的普里高津来讲还是非常枯燥的,因此他常常在家里搞一些恶作剧。母亲头痛不已,她对普里津严肃地说:“在几个孩子中,最有音乐天赋的是你,现在也表现最好。但是你喜欢音乐吗?想过要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吗?”普里高津低下了头。母亲告诫他,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弹钢琴尤其如此。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他专心学习钢琴,这不仅避免了受混乱生活的干扰,也使他获得了良好的修养。
1929年,举家迁往布鲁塞尔后,普里高津进入雅典中学学习。这是一个以严格的古典课程著称的学校,与浪漫的音乐世界截然不同。在这里,他的兴趣变得广泛,开始喜欢上了考古学、文学和哲学,眼界开阔了很多。母亲看到他在其他方面有突出的才干,就任其自由发展。由于对化学特别感兴趣,普里高津终于有一天来到母亲房中,说出了自己打算做个化学家的理想。母亲微笑着说:“小时候让你学习音乐是为了使你能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培养你的情操,教你学会做事一定要专心,至于你长大选择什么目标,希望你自己把握。如今你已经做了决定,妈妈很高兴,尊重并支持你。”主动学习还表现在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我们身边的环境,并不由我们决定,当一个人总在抱怨自己的环境是多么不公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十有八九已经脱离了学习本身,他的能力也将浪费在抱怨中。适应不同的环境,不仅是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锻炼不同能力和丰富人格力量的机会。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又是从小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的独子。上小学后,由于老师不可能像家里的长辈那样对他百般呵护,他十分不适应,与同学的关系紧张,经常发生矛盾,学习成绩也很糟糕。父亲认为这种状况不利于巴顿的成长,于是在他10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制学校学习。
该校实施军事化封闭管理,学生们都过军营式的生活。早晨起床铃一响,所有的学生都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然后还要出操。即使是冬天,学生们也只能用凉水洗漱。学校的伙食勉强能算得上“粗茶淡饭”。与家里优裕的生活相比,巴顿可谓从“天堂”进入了“地狱”。巴顿受不了学校条件的艰苦,所以每逢周一送他上学的时候,总要大哭大闹,希望父亲给他换个学校。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也很不理解,但他父亲坚持自己的想法,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这样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营养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生活。
巴顿长大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不无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使我学会了忍耐和自我锻炼,培养了我坚强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大多数人的学习之路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下去,是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著名的化学家、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家境小康,作为家里的独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但是在一次化学测验中,他又没能及格。那天他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把画满“×”的试卷拿到父亲面前。一直徘徊到太阳落山了,他依然在冥思苦想,不知道怎么进家门。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推开了家门。他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得见的声音对父亲坦白了成绩。
父亲听了很失望,嘴上却说:“孩子,没关系。这次考砸了,下次再努力争取好成绩。”
“爸爸,我——我不想再读书了。”福井谦一终于把思考了一下午的话说了出来。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就太让我失望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本来以为你是个刻苦的孩子,没想到一碰到困难就退缩不前了。”
“可是爸爸,或许我不是块读书的料。我想去参军。”福井谦一继续说自己思考了一下午的想法。
“孩子,不管你干什么,都必须要读书。不读书,你就没文化,以后什么也干不成。”父亲耐心地开导他说,“无论你做什么事,都可能遇到挫折。总是退缩可不行,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它、克服它,才能真正超越它。孩子,你要记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父亲的一番话终于打动了福井谦一,他表示自己确实不该现在放弃,要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