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的眼睛不会说谎(3)

一分钟读懂孩子心理 作者:海韵


小瞳孔,大学问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赌徒诈骗的故事;狡猾的赌徒们,先用小金额下赌注,并且密切观察坐庄人的反映,如果押中了,就会发现坐庄的人瞳孔骤然扩大,于是他就大大地加码。结果坐庄的人输了钱还不知奥秘何在。

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全世界大约都是相同的,而孩子的变化幅度比成人更大。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是家长们应该知道的事实。环境暗了,就要更多地采光,因而瞳孔会扩大;而在明亮的日光下,就会收缩到大头针的针头那样大小。那么,在亮度恒定的条件下,也不用化学药品点眼时,孩子的瞳孔会不会产生大小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者查尔莫斯研究了在种种视觉刺激下孩子瞳孔大小的变化。在初期的实验里,埃克哈特?汉斯让男孩子、女孩子观看①玩具、②母亲、③帅气的男孩儿、④漂亮的女孩儿、⑤婴儿五种照片,来调查孩子瞳孔大小会发生何种变化。其结果是:男孩子的瞳孔在看到漂亮女孩儿、玩具和母亲时更大;女孩子的瞳孔在看到帅气的男孩儿和婴儿时更大。照片具有的各种刺激性似乎决定了瞳孔的条件反射作用。

从这些调查结果中,查尔莫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孩子的瞳孔在其对某种事情有积极情感时扩大,有消极情感时收缩。

后来有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变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孩子感到愉悦、喜爱、兴奋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不起变化,表示孩子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即使孩子能够伪装出无动于衷的样子,但由于瞳孔的开合是由植物神经来控制的,所以无法加以掩饰。在诸如此类的情形下,他们就于无意识中泄露了自己的意识。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目光的功能

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谈心时的目光使用,对于谈话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父母对于孩子目光所表达的心理的理解,也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对话时的目光大致有四个功能。即调整说和听交替,观察对方的反应,表达意义,表达感情。

父母与孩子谈话前往往是先相互注视对方之后才开始,不久再移开视线。阐述自己的意见一完,就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同时发出自己打算听取对方意见的信号,并再次相互注视。但如果父母与孩子不进行这种第二次的相互注视,则之前说话的一方还要继续说下去。比如孩子在对话完没有注视父母的眼睛,那说明他对父母说的话不认同或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情况下,父母要继续解释自己之前的观点,以求接下来更好的沟通效果。

父母在倾听完孩子说话后,要及时看一下孩子,以目光上的接触作为倾听的结尾,会给孩子留下好印象。相互注视的情况一旦少了起来,那就意味着:这次沟通也到结束的时候了。

对话之际,孩子为了检视父母的关心度、理解度以及对这些话的容忍度,也常使用目光。

视线转移表示什么

此外,孩子的视线活动方式,也反映着其心态。一般认为,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孩子较为诚实。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终在盯着不放。

相反,视线的移开,其情况又如何呢?父母可以观察孩子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情形,若孩子经常先移开视线,那么他的性格较为主动。另外,当孩子与父母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时,如果孩子非常想说服父母接受自己的意见,那么他会首先主动转移视线。这在心理学上叫作“30秒效应”:当双方视线接触时,先移开眼光的人,就是胜利者;相反,因对方移开视线而耿耿于怀的人,就可能胡思乱想,以为对方嫌弃自己,或者与自己谈不来,因此,在无形中乃对对方的视线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对方的牵制了。孩子虽然可能不知道这个效应,但却经常无意中运用。

持续移开目光,可能是孩子表示对当前话题不感兴趣的信号,也可能是有些疲倦也说不定。

孩子视线转移也可能是由于对方眼光过于犀利,不愿与之接触,或对自己在谈话中的位置没有自信心而造成的。

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来判断孩子为何转移视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