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就曾在心里想像过罗大佑到内地来举办演唱会的情景,在我的想像中那应该是一个不大的场合,在并不喧哗的氛围中,罗大佑用心而且是精致地演绎并阐释着自己的经典作品,在一首歌到另一首歌之间,他会说上一些话,这些话应该说得像他写在磁带套封上的那些话那么精彩。那应该是一个普通而平静的晚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只发生在每个人的心里。我知道不光是我这样想,这样隐隐地期盼着。在两岸三地或粗鄙或浅陋的流行歌曲领域,像罗大佑这种有着“作家歌手”秉赋的人真是少到没有,更何况他的歌也确实和好几代人的成长有关。
可当这一天在人们一不注意的时候突然降临,我却陷入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这不是我想像中的罗大佑的到来,这简直就是当年周润发初到上海,而罗大佑的性质属于“歌坛周润发”吗?在八万人体育场举办个人演唱会,让四国足球邀请赛给自个儿让路,在“盛况空前”方面他已经达到“之最”了吧?据说“佑迷”中中年人多,据说这些中年人大多身居主流社会而且经济收入颇丰,据说北京“佑迷”准备包机去上海看,据说能让记者也参与追星的也只有罗大佑。当我一下子听到了如此之多的“据说”之后,我忽然明白了:罗大佑是回来了,但这一切并不真实,演出的举办者是“佑迷”,他们以为这是巨大的商机因而赶紧行动;报刊媒体的娱记们是“佑迷”,他们以为所有人都是,疯狂的炒作开始了。在八万人体育场里,有多少“佑迷”是被临时制造出来的。如果你告诉我是张学友、刘德华在哪儿演,歌迷都跟疯了似的,我相信;把罗大佑搁在哪儿的真实性,我只有怀疑。所以,八万人体育场不是罗大佑的荣誉,而是他乐于掉进去的陷阱,如果他不识陷阱真的以为自己很偶像的话,那就请他走上大街,问随便一个个少男少女,那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名湖南卫视的记者所遭遇的,问到的“的哥”猛一回头:“罗大佑是谁?”
而真正的“佑迷”在过什么样的瘾呢?文化膨胀的80年代碰见了罗大佑,那时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那时还没有张学友、刘德华那路的可供他们选择,他们也是没法不喜欢。结果是文化环境、成长历程和欣赏流行歌曲这三件事搅在一起了。时间一晃,他们老去十岁,在给脸上抹了一把沧桑之后,肚子大了(啤酒喝的),腰也粗了(钱包鼓的),口气牛了(官给当的),头发少了(心思动的),小蜜有了(十年憋的),这时再听听罗大佑,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集体怀旧,集体在怀旧中自我感动,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狂欢节,中国内地中产阶级的狂欢节,这便是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大佑之夜”所发生的一切。
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和一个错误的地点,罗大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