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具体事情具体分析,那么就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如 一题多解 、 一事多写 、 一物多用 等方式。
一位汽车修理师很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一位在公司内担任高职的博士来他这里修车,汽车修理师一边修理一边和博士聊起来。他从引擎盖下抬起头来,问道: 博士,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来到一家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并拢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就给他拿来一把锤子。他摇摇头,指了指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便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合适的就走了。那么,接着进来一个盲人,他要买剪刀,你猜他是怎样表示的呢?
这位博士微微一笑,心想: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来考我? 他胸有成竹地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几次剪的动作。
修理师一看,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啊!你这个笨蛋。他当然是用嘴巴说要买剪刀啊。他只是眼睛看不见,又不是不会说话。 接着,他又颇为得意地说: 我用这个问题把咱们公司里所有的硕士、博士都考了一下。
上当的人多吗? 博士急着问。
不少。 汽车修理师说, 几乎是所有人都答错了。
为什么? 博士不无诧异地问。
因为你们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 汽车修理师笑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孩子,就连上述故事中的博士在思考问题或是处理事情时,也会受到潜意识的误导。而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造成思维的求同性,因此欠灵活性。如果不能转变思路,这必然就导致了作出错误的答案或决定。如果孩子不懂变通,不能把知识运用自如,不知道在不同的情形下需要转换角度看问题,那么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束缚思想的负累,会限制着孩子的发展。如果孩子能具备这种发散性思维,那么就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在遇到问题时也不会束手无策。
一个林场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片的林场,他每天驾车穿梭于林场中,都万分欣喜地看着这些能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森林,然而,一场无情的大火把一棵棵百年树木变成了焦木。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无意发现许多人排队购买木炭取暖。他灵机一动,把焦木加工成木炭销售,结果获得了大笔财产。聪明的农场主在苦心经营让林场成为焦木时,没有盲目地执著种树,而是利用焦木获得大量财富。这一瞬间的变通让他重获财富。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事灵活,懂得适时变通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因此,变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父母应该做的事】
1.孩子遇到问题找不出解决方法,或是做事稍微缓慢时,切不可主动要求帮忙。
2.当孩子想出一套 妙计 或是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时,父母不能忙着否定。
3.当孩子面对困境表现出迟疑时,父母不要失去耐心。
育子必读:变通的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名叫玛·迪梅普莱,她在当地有一个十分出色的私人园林。每到周末,都会有人来这里摘鲜花、拾蘑菇、捉蜗牛;有的甚至还会搭起帐蓬,燃起篝火,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因此常常弄得园林里一片狼籍,肮脏不堪。负责管理园林的管家根据迪梅普莱的指示,叫人在园林的四周围上篱笆,竖起 私人园林禁止入内 的木牌,并派了人在园林的大门看守,但都无济于事,许多人依然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进入园内。
这个例子是最典型的直线思维习惯方式,但是我们看到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更刺激了人们想进去一探究竟的心理。那么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迪梅普莱叫人做了一些大大的木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明: 请注意!你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离此15千米,驾车半小时可到。 此后,胆敢再闯入她的园林的人便寥寥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