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人篇(11)

影响孩子一生的50种习惯 作者:刘艳霞


习惯27:让自强不息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自强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易经》中讲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记》中也讲到: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具备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可是在现实中,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过于依赖家长,导致自己动手能力极差;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求上进,没有远大的目标;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贪玩成性,甚至厌学、逃学。

其实,孩子不自强,往往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总是怀疑甚至认为孩子不行;家长对孩子的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家长为孩子包办的事情太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日积月累,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没有了自信,谈何自强?

自尊自强作为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家长要随时注意培养孩子自强的习惯。

欲自强,先自立

自强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只有先独立自主了才能自强不息。依赖心理是破坏独立自主的最大杀手,一个依靠他人的人是永远也坚强不起来的,也不会有独创力。因此,要教育孩子自强,就需要先摆脱其依赖心理的束缚。不被任何人或事左右的孩子才是能够独立自主、自强的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以后会是一个善于驾驭自我命运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他的前途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这些无疑说明了人要学会自立,更要懂得自立。因为,总有一天孩子的事情要自己解决,自己面对。那时就不能事事依赖于他人,不懂得自立的孩子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自立是自信成熟的一种表现,也是迈向成功的基石。孩子只有摆脱了依赖性,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把命运托付在他人的手里。

孩子对父母依赖,这是所有孩子的一个共性,是亲情的体现,但如果对大人过分依赖,那么,父母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改造。想办法使孩子们真正地走向独立,为他们走出家门作准备。

【父母应该做的事】

1.不要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因为这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孩子会认为,家长们是在暗示他们,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2.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自己做事情。但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事情而责备他,而要用 做 的机会锻炼孩子,鼓励孩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3.改造孩子不过分依赖大人的方法很多,比如鼓励孩子与他年龄差不多的朋友交往,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上娱乐班,与同龄人做各种游戏等等。

4.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

看到自己的力量

自尊自强作为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中培养出来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孩子难免要面对各种与人竞争的场面,如果没有参与的勇气而且长期采用回避的方式,孩子的自尊自强很难建立。

小军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从小他的父母对他的管束就比较严厉,教育他凡事要谦让小朋友,不许打骂别的小孩子,因此,小军从小到大都比较老实。但是,孩子们中间总会有一些调皮的,有时他们拿小军开玩笑,小军也总是忍气吞声,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一来,同学就忽略了他的感受,对他变得无所顾忌了,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拿他出气。

家长教育孩子凡事都要忍让,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从正面的效果来看,这种优秀的思想延续了中华文明。但是谦让并不等于怯懦,如果遇到无端的攻击就应反抗,就不可一味压抑孩子的还击和反抗。合理的还击应受到鼓励,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大有好处。一味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它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胆怯柔弱、缺乏信心。因此,当孩子受别人欺负和侮辱时,家长要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反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