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孩子爱拆玩具,趁大人不注意,三下两下就把玩具给拆了,结果是挨一顿打。其实拆玩具是被好奇心所驱使,有经验的家长会主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孩子怎么拆,然后学着再装上。
指导孩子如何拆玩具,不仅能满足他的好奇心,还能有效地训练他的头脑。即使是破坏了玩具,但只要露出内部的构造,就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孩子看到内部构造,学到一些东西。家长若再以有组织的拆解法,教给孩子重新组合的步骤,效果必定更佳。
玩具是成品,是事物的结论,拆开成品正如从结尾推导至起点。其实孩子的数学题也往往是从结尾的问题想起。拆玩具可训练孩子的分析、综合能力。
5为难法
疑难问题最能锻炼人的思维。孩子学习时遇到了难题,家长不但不要轻易替孩子解答,就是生活中的难题也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并且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出些难题,让孩子去思考。例如:玻璃怎样才能擦得又快又干净?厨房的油烟怎样处理?水壶的水垢怎样清除?包括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去解答。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家长多留意,很多事物都可以是发展孩子思维力的手段。有一个家长带孩子去探望病人,看到病人家里正点着酒精灯。把酒精灯的盖一盖上,火就灭了,孩子很奇怪。妈妈看到了,就问孩子:“为什么不用吹火就灭了?”孩子思考了半天,没想出来。妈妈启发他:“火怎样才能点燃?”“有氧气才能燃烧。”孩子一下子明白了,盖子把氧气隔绝了,所以火灭了。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的是,家长要善于利用它们去发展孩子的思维力。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人,就应该在他的孩童时代,提供给他或多或少的难题,让他自己去解决。这对训练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好方法。
一般来说,孩子遇到困难时,是他思考的最好时机。
孩子跌倒在地上,如果是美国的母亲,她会鼓励他,然后站在旁边,看孩子自己爬起来;同样的情况,中国的母亲会赶快把孩子扶起来,甚至孩子并没有哭,母亲仍然跑过去又拍又揉,呵护备至还作势打地:“你为什么摔我孩子!”
东方父母动手帮助孩子,会使孩子有依赖性,疏于思考;欧美的父母用话语来激励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动脑解决。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结果。家长帮助的,孩子就产生依赖,思维懒惰;家长不帮助的,孩子就独立,自己思考解决办法,同时使思维得到训练。
古代的人就知道用为难法训练孩子的思维了。传说有一位长者出题为难孩子:用一个铜板买最多的东西。老大买了木柴,老二买了棉花,而老三动了一番脑筋,买了蜡烛,点着后烛光充满了屋子。现代家长更应该人为地为孩子设置困难,并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物质生活上也不要无限地满足孩子。所谓生存教育、挫折教育,不但是意志的锻炼,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6保护好奇法
好奇可以引导人去探究,引导人的思维。当孩子问家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家长不要去呵斥,对孩子的好奇心要给以保护,同时还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以促进思维力的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孩子常能从中获得新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这是发展思维的重要条件。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可以带孩子到野外、到公园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小蝌蚪是怎样脱掉尾巴,长出小腿的,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也许这种观察,这种思维,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让孩子去探索植物为什么要长叶,为什么要开花,也许这种好奇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植物学家。著名科学家茅以升7岁那年随父亲去看元宵花灯。一盏会转圈的走马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小人小马为什么会转呢?”“怎么有时快有时慢呢?”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还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原因。这种探索促进了茅以升的思维能力,对他后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好奇激发起科学家童年的强烈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是活跃思维的前奏、成功的先导。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