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可以。如图:
分析:九点问题是很著名的思维训练题,形象地表明了常规思维定势的框架。
在认识、知觉图形的过程中,有一种“组织性”“完形性”的习惯倾向,使得人们在接受知觉思维素材时,以所感受到的事物的整体形象为出发点,自然认定平面内的这9个点在空间上有一个“边界”。只能在这9个点所组成的正方形“边界”内解决问题。当常规正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试着将视线转向“边界”以外的空间。
43左边的图形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你能从右边的图案中选择合适的一个补充在“?”处吗?
答案:D。
分析:从行上看,曲线顺时针每次转45°;从列上看,逆时针转90°,直线和黑点在每行与列中均出现两次。
44沙丘旁,有棵大树根部有个很深的洞,有颗铁球滚入洞中。
问题:手头只有一根长木棍,如何把这颗铁球取出来?
答案:往洞里一点点地灌沙子,同时用长木棍不断地拨动铁球,使铁球始终浮在沙子表层,铁球会一点点地上升。
分析:联想“灌水浮球”的故事,但皮球变成了铁球,灌水的方法行不通。还是可以想象“灌水浮球”,灌水的目的是使皮球浮在表面不断上升。是否可以用其他东西来取代?沙子行不行?长棍虽不能夹,但能不能勾、捞、拨?这样就把手段与目的的联系建立起来了。这是灵感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联想与想象。
45如图所示,用8枚硬币组成一个L图形。
问题:如何能在只移动一枚硬币的情况下,使这个图形竖行与横行的硬币数均为5枚?
答案:如图所示:
将L图形竖的最上端的那枚硬币移动放到L图形竖行与横行交点的那枚硬币上(黑点所示)即可。
分析:移动很容易使人认为只将它移到这枚或那枚硬币的旁边,移动后的硬币应始终还是可直观的一个“存在”。能否令其“消失”?平面移动无法满足要求,促使我们从平面思给向立体思维发散。形式上,两枚变做“一枚”;内容上,“一枚”又变成两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