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里奇福德只不过是一个公路交汇处的不起眼小镇,当年却是位于纽约州伊萨卡东南、宾厄姆顿西北的这片林区的马车驿站。印第安的易洛魁部落曾定居于此;独立战争结束后,当地居民变成了大陆军的退伍老兵。洛克菲勒一家到来时,这个位于边疆地带的小村子刚刚获得市镇的地位。在周围的茂密森林里,熊、鹿、豹子、野火鸡和野兔随处可见;到了夜晚,人们要用火把驱赶外出觅食的狼群。
约翰·D·洛克菲勒于1839年出生时,里奇福德初具小镇的规模,有几家锯木场和磨坊,一家威士忌酒厂,一所学校,一座教堂。大多数居民依靠务农艰难谋生,却个个满怀希望,勤奋工作。他们一副边区居民的打扮,保持着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的节俭生活方式。
站在洛克菲勒家土地的高处,远方肥沃的山谷一览无遗。山坡在春日里繁花似锦,在秋天到处是栗子和各种浆果。然而,洛克菲勒一家只能栖身于一栋22英尺长、6英尺宽的简陋小屋,过着终日劳作的艰辛生活。地里的土层很薄,石头很多。要想开垦一片田地,他们还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清理那些茂密的松树、铁杉、橡树、枫树和灌木丛。
洛克菲勒家族流传下来的一些轶事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年的情景:露西悉心照料家人生活和管理农场,从不推托责任。靠着两头公牛,她一个人就垒起一道石墙;她在生活中表现出过人的机敏和智慧,而这些特点以后都在孙子的身上得以再现。约翰非常喜欢讲述她如何在夜晚的漆黑谷仓里狠揍盗贼的故事。因为看不清盗贼的脸,她便心生一计,从他的袖子上扯下一片布。后来,当她发现身着破袖上衣的盗贼时,向他亮出了那块布头。不过,心怀慈悲的她没有报警。露西的另一件趣事是:她对草药十分感兴趣,用后院的一种“药草”制作药品。许多年以后,好奇的约翰把那种植物的标本送到实验室,看看它是否真的具有药用价值。他对医药的痴迷也许正是来自露西。这份兴趣终生不减,最终使他出资创建了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所。
20多岁时的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已然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喜好放浪不羁的生活。少年时代的他就常常在冬天跑到外面,一连数天不归,却根本不告诉家人自己去了哪里。他喜欢耍弄一些鬼点子,借以逃避单调艰苦的工作。这个有几分鲁莽的汉子很是相貌堂堂:将近6英尺的身高,厚实的胸膛,宽大的额头,结实有力的下巴上长着一圈浓密的赭色胡须。这副英俊模样容易换来人们的好感。他没有直接陪着父母跋山涉水前往里奇福德,而是在1835年前后一路游荡到这个地方。当他初次出现在附近的一个村子时,那种异乎寻常的举止给村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扮作一个出售廉价新奇小玩意的聋哑商贩,衣服的钮扣眼上拴着一块小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一行字“我是聋哑人”。他依靠这块小石板同当地人打交道,后来又向人吹嘘自己如何靠着这个招数窃听到村人的所有秘密。为了招徕顾客、让他们买进自己手里的廉价货,他随身带着一只万花筒供大家观看。在长期的行骗过程中,“老比尔(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的绰号)”自然免不了有被人揭穿、乃至遭到报复的危险。一个星期六,教堂执事韦尔斯和他的女儿史密斯夫人看到一个上门求助的小贩可怜,便留他在家里过了一夜。次日早上,他们邀他一起去教堂,比尔只好煞费苦心地编造一套托辞。他可不愿意到人多的地方,免得被人认出来,揭了老底。7个月之后,执事和比尔都搬到里奇福德。史密斯夫人在一次社交聚会上巧遇“聋哑人”,惊讶地发现他居然可以开口说话,于是讥讽道:“你可比咱们上次见面时能言会道多了!”比尔面不改色地答道:“没错,我好多了!”
无论是谈论个人情况还是摆摊售货,比尔的嘴里都没有一句实话。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他总是跑到外乡谋生。有一回,当他正在位于里奇福德西北30多英里的奈尔斯和摩拉维亚一带转悠时,巧遇未来的妻子伊莱扎·戴维森。这个家伙生就一套花言巧语的本事,身上那套光鲜的衣着打扮也肯定会让伊莱扎这样的农家少女眼花缭乱。如同许多乡间货郎一样,他用花里胡哨的小玩意和讨巧的举止打动了伊莱扎的芳心。她完全被他那套骗术蒙住了,当着他的面就说:“要是他不聋不哑,我真想嫁给他!”即使她在后来发现比尔的所作所为有许多可疑之处,却也很快就像别的女人一样被他的魅力搞得无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