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财运降临(5)

洛克菲勒:罪恶与圣洁 作者:(美)罗恩·切尔诺


在伍丁太太家寄宿期间,约翰、威廉以及房东母女二人开始在附近的伊利街浸信会教堂做礼拜。19世纪50年代,宗教复兴运动席卷克利夫兰,这座教堂就是在那时建立起来的。教堂让洛克菲勒有了渴望已久的朋友圈,有了他所需要的尊重与友情。1854年秋天,约翰成为该教堂的正式成员。他被虔诚教众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平等氛围所吸引。如他所言,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最卑微的人们”。浸信会的核心教义就是教众自治,各间浸信会教堂没有受到某个权势家族的控制,极具民主精神。在伊利街教堂礼拜的人多为小商贩、店员、列车员、工人、小职员、手艺人等社会地位低下者。即使是洛克菲勒后来常去的宏伟的欧几里得大道教堂,其成员依然是平民多于权贵。

在伊利街浸信会教堂,洛克菲勒不仅做礼拜,还要为教堂提供许多服务。十几岁的他担任了主日学校的教师,在不领取分文报酬的情况下负责保管管理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他乐于做各种繁琐的杂务,并不觉得因此而有损颜面。

人们很快就注意到洛克菲勒对教堂的热爱与奉献。他仿佛是一名志愿的看门人,打扫大厅,擦洗窗子,给墙上的烛台更换蜡烛,往取暖炉里添柴。到了星期天,他敲钟召唤教徒做祷告;等大家做完礼拜鱼贯而出后,他为了节省而忙着把蜡烛吹熄。洛克菲勒时常教导别人说:“能省就省,不要等到非省不可时才这么做!”他还劝大家穿上好衣服参加礼拜,展现基督徒的自豪感。他不但参加星期五晚上的祷告会,还要在星期天做两次礼拜,非常显眼地跪在地上带领众人祷告。

在这个布满诱惑与陷阱的世界上,洛克菲勒小心翼翼地把持着自己。这个模范浸信会教徒常常得到女士们的青睐。在为教堂聚会制作柠檬水和糕点的过程中,洛克菲勒逐渐对一位名叫埃玛·桑德斯的俊俏姑娘产生爱慕之情。不过,他不肯扩大自己的社交活动,又坚持把两人的约会放在教堂里,埃玛因此感到气恼。对洛克菲勒而言,教堂不仅有一套神学教义,还有许许多多心地善良的教徒,远离教堂会使他感到心神不安。

洛克菲勒成为最关心教堂事务的人。他认为应该像经营企业一样井井有条地管理教堂事情。教堂曾举借一笔2000美元的贷款,后来却连利息都还不起。牧师不得不在布道台上宣布,债主威胁要把教堂房产据为己有;要想使教堂存在下去,大家就必须尽快筹集2000美元。当教徒们走出教堂大门时,发现洛克菲勒守候在门口,央求每一个人说出自己认捐的具体数目。这件事大概最能体现他将在未来展现的百折不挠精神!几个月之后,他终于筹足2000美元,保住了教堂。年仅20岁的洛克菲勒已经是教堂里仅次于牧师的第二号人物。

洛克菲勒在年少时接受的是斯巴达式的农村教育,与大城市接触很少,浸信会教义里的戒律和箴言在他的内心根深蒂固。他一生都从基督教教义中汲取生活的教诲,强调宗教在指导为人处世方面的作用。美国公众可能会感到困惑:洛克菲勒究竟如何把自己的掠夺行径与宗教信仰融合到一起?他信奉的宗教非但没有妨碍他飞黄腾达,似乎还成为他的晋身台阶。教会和商业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关系也正是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经济呈现的新特征。

洛克菲勒始终坚信自己的事业得到上帝的庇佑,并且毫不掩饰地说:“上帝赐予我金钱!”在给主日学校讲课的几十年里,他从《圣经》中找到许多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在本杰明·富兰克林年幼时,他的父亲就不断用《圣经》里的一句话鞭策他:“勤于经商者可与国王比高下!”洛克菲勒就经常把这个故事讲给众人。

上帝为何偏偏给予约翰?D?洛克菲勒如此丰厚的恩赐?洛克菲勒为此提出“管家理论”。这个说法认为上帝只是暂时委托富人管理自己的财富,富人则要把这些钱用于正义的事业。洛克菲勒在70多岁时说过:“我一直得到上帝的庇佑,事业发达,因为上帝知道我将把金钱回馈社会!”他在10多岁时就对赞助慈善事业产生兴趣,认为自己很早就看到了挣钱和花钱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很清楚地记得自己沿用一生的财务计划——如果我能这样称呼它的话——是在何时形成的。我在俄亥俄州参加一个葬礼,一位上年纪的牧师在布道时说:‘公正地挣钱,明智地花钱!’这句话被我清清楚楚地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洛克菲勒就是被这样一种信条支撑着,因而果断出手赞助慈善事业,以此证明自己的财富是清白的。不过,事情也可能是这样发展的:赞助慈善事业的承诺使他允许自己一心一意地、有时甚至是肆无忌惮地追逐财富。

马克斯?韦伯指出,新教倡导的自我克制和简朴生活是未来商人的最佳催化剂。例如,什一税的征课有助于人们养成节俭、自我牺牲和做预算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又是任何一个资本家的无价之宝。约翰?D?洛克菲勒是代表着最纯粹的新教理念,他的生活方式与韦伯的描述如出一辙,使韦伯的那部经典著作读起来有如一部洛克菲勒的精神传记。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韦伯的部分观点特别适用于洛克菲勒。韦伯认为,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开展世俗的工商活动,因为它主张人们把“赚钱金钱视为生活的最终目的”。清教徒用讲求理性、有步骤的方式来经商,把非理性的成分剔除出市场,积极寻找商业规律。由于把生活富足视为未来可以得到救赎的标志,“上帝的选民们”以特别勤奋的方式工作,以求获得上帝的垂青。家财万贯者也不停止工作,这不是为聚敛更多的财富,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教会并不想鼓励贪婪,于是便指出:如果人们把金钱用于履行自己的天职——也就是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出奉献,对金钱的追求便可合法化。一旦某位教徒找到自己的天职,便要为之贡献个人的一切,他赚来的钱财因此也就可以被视为上帝庇佑的标志。

强调宗教天职的清教徒把宗教和经济范畴之外的所有事情都置于次要地位,不得在家庭、教堂和事业之外找乐子,把浪费时间、整日闲聊和奢侈的消遣视为最大的罪行。虔诚的清教徒认为自己应当专心挣钱,克制而非放纵自己的欲望。正如韦伯所说:“无节制的贪欲与资本主义根本是两回事,在精神上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相反,资本主义主张压抑或至少是调和个人的非理性冲动。”这就是说,人们要想致富就必须节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