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的故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常常摘抄进小学作文里,因为我要描写我对书籍的热爱。我从小就喜欢书,尤其喜欢新书。每学期发新书的那天,都是我最兴奋的日子。
一般新书会分两次发放。领通知书时先发几本,开学后再发剩下的。有时新书缺货,在没发前要向学长借用。我借来朱素华的旧课本,看她在书上做的笔记,对自然段的划分,抄写的段落大意,还有练习题的答案,单词旁标注的中文发音。我借此猜测她的学习态度和成绩。等自己的新书发下来后,我也会在空白处写字,也会在书上画画儿,印水贴画儿。
每次发书时,老师会点几名同学去抱课本,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应征者到了办公室后,需要先查数领书,然后把新书抱到教室,一摞摞整齐摆放在讲桌上,有时候也会放在第一排座位的课桌上。由老师监督,同学们按顺序依次上台领书。
当新书拿到手中,我就像过年穿新衣那样,心里的快乐像翻江倒海。这时,其他人脸上也会洋溢着激动的微笑。大家分别将新书抱到座位上,在书扉页上、在书侧边儿写名字,做记号。如果谁发现自己的书有印刷错误,折页、合页、印偏的,要赶紧举手汇报,争取调换。留级生张淑丽看大家都喜气洋洋的,她摸着旧课本的卷角,眼圈都红了。
我领到课本后先检查封面,然后拿出语文书浏览目录,看最后一课讲什么童话,查查这学期有几首古诗要背。然后把语文书放进书包,再看《数学》、《历史》和《思想品德》。张德亮拿到新书会先复印插图玩儿。新书油墨未干,最适合复印插图。张德亮衬一张纸在内页的配图上,用指甲刮啊刮,刮一遍后图案就会印在纸上。把这张纸移到别的地方,再用指甲刮啊刮,图案印到了空白位置上。
新书发下来后,要开始准备包书皮儿了。最初流行牛皮纸书皮儿。牛皮纸不褪色、质感也好。朱大辉家的水泥袋就是牛皮纸的,他妈当老师时,他的书皮儿都是牛皮纸的。芳芳妹妹用旧挂历纸包书皮儿。她将挂历上的红唇女郎、风景图案都包在了正面。我不喜欢花花绿绿的,我将白面朝外包。挂历纸褪色,时间久了书皮儿和书页接触的地方会磨上挂历画的颜色,折痕处还容易裂开。
朱素花尝试用饼干袋儿包书皮儿,称为“三防牌”书皮儿,防水防裂防褪色。素华将一个撕口整齐的包装袋沿侧缝剪开,有时也会从后面粘合处撕开。像牛皮纸那样包在书上,最后用透明胶带固定。透过半透明的包装袋,能隐约看见课本的封面,这样就不用像牛皮纸书皮儿那样,在封面写“语文”、“数学”、几年级和姓名了。
四年级时,谷老头儿开始卖透明塑料书皮儿,两毛钱一张。蓝色皮儿是蓝精灵画面的,粉红色的前后两面都是花仙子。赵鑫家商店也有卖的,不过两毛五一个,有无色透明的,还有红色、绿色和黄色的,其中圣斗士、一休和希瑞最受欢迎。这种书皮儿可以直接套在书本上,简单整洁,更换便利。在书皮儿上还可以用圆珠笔写上班级和姓名。但这种书皮儿会褪色,时间长了会被磨得半透明。
小乐是个邋遢王。他哀求他妈买了几张塑料书皮儿,但没用多久就裂胶了,于是他用透明胶粘上,但透明胶很快也脏得粘不住了。他还喜欢在书皮儿上写字,只有圆珠笔能写上去,他描得又黑又粗,和张秋生书包带儿上的字那样。他故意写字时用很大的力气,圆珠笔头在书皮儿上划出白道道。几周后,小乐的书皮儿变成混沌的白色,这完全是和桌面摩擦造成的。上课时他还用指甲在书皮儿上刮出一道道的印痕,他一直刮下去,直到书皮儿变成了破烂塑料纸。
每个学期过半时,同学们的书皮儿基本都磨损坏了。这时将书皮儿取下,课本就像金蝉脱壳、雨后春笋一样,虽然内页和侧面都有点儿黑,有些皱巴巴的,但封面和封底却崭新如初。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会随着内页的大波浪,书皮儿也卷出了小波浪。张晓霞有一手能将卷角捋平的绝活儿。她乐于助人,尤其喜欢帮人捋书页。她把卷起的书角扒拉顺当后,对着角的平分线对折一下,用文具盒压住。当一本破烂卷儿旧貌换新颜时,张晓霞会露出谦虚的微笑。
到了学期末,课本封面的电光纸会翘角,很多人喜欢把电光膜揭下来玩儿。用力均匀的可以完整撕下,同时不影响书面上的图案。但大部分人撕不好,电光纸扯下了,将图案也撕了下来,封面上出现一块白蒙蒙的空白。
等这个学期结束时,课本、辅导材料、作业本都要集体卸任了。对于它们的退休生活组织上有几种安排。我和姐姐把它们分放在书架上。家里有个大书架,我们的课外书太少,全靠这些旧课本撑门面了。素花的书给了她妹妹。小乐用书本纸张叠纸镖,作业本扔进厕所。爱书如命的张晓霞很凄惨,她的书被她弟弟卖给了收废品的“小叮当”,从那儿换来了渔钩和渔丝。为此她揍了一顿她弟弟,但她爸反而骂了她。她爸说:“学过了的书还有什么用?放在家里也是占地方,早晚还不被老鼠啃了?”张晓霞无话可说,默默地抹着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