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第二站:郑州(2)

行者王石 作者:朱仰晴


2.“问题学生”也仗义

小时候的王石,家里条件相对比较好,但是他并不明白自己家里跟别人家里有什么不同,一直跟小伙伴们打成一片。上小学的时候,正是爱玩、淘气的年龄,王石跟有些小孩子一样,总是坐不住,常常旷课,甚至公然反抗老师,闯祸不断。

调皮的王石功课平平。不过他从小就动脑能力强,数学难题从来都难不倒他。这也让老师对他又爱又恨,很头疼。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出了一道试题让大家做,但是却发现王石全然没有做题的意思,正在下面拉着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玩呢。老师自然是非常生气,王石上课做小动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就厉声教训他,没想到王石却理直气壮地说:“我的答案已经做出来了!”老师一看,果然是做好了,并且很正确。老师没办法,继续出一道题让他做,没想到王石又很快做出来了。这回老师有点尴尬了,很生气地斥责他就算能做出题目来也不许上课玩,看着老师又气又急的样子,王石却在心里偷着乐呢。

不过调皮、爱逃课并不代表王石是个坏孩子。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真诚仗义,身边有一帮“铁哥们儿”,王石是“老大”。

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老师很希望摆些花,但那个时候是没有那么多花可以找到的,买花更不可能。仗义的王石便自告奋勇地说自己家有花,可以借给学校。王石家养了很多培植好的盆花,是那种定期给干部大院维护和随季节更换的花。学校的老师很高兴,踩着三轮车去王石家搬了很多盆花来。那段日子王石想着自己帮了学校很大一个忙,一直很自豪。可是有天有个同学小心翼翼地问他:“王石,你家里是养花的吗?”王石一下子呆住了,没想到大家竟然以为他家里是养花的,这让王石郁闷了好一阵子。

事实上,那个年代私人家里养花是很少见的,但是年少的王石却从来不会有自己的家庭环境比别人好的优越感。

3.柳暗花明:参军去!

王石初中还没有毕业,“文革”就爆发了。很多老三届都清楚地记得那一年——1966年。

王石也记得很清楚,那年,他在读初二。刚刚15岁,正是青春年少的岁月。有一天,学校突然宣布停课了,无忧无虑调皮快活的日子一下子就变了味,没学上也没有事干的空虚猛地就包围了王石,和他同龄的那一代人一样,他更多感受到一种难言的煎熬。周围“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狂热口号整天叫得震耳欲聋,这并没有让他心潮澎湃。

这样煎熬的日子过了将近两年,这在王石的记忆中似乎有很多是难言的空白。因为身处在那样的时代,前途一片渺茫,脑海里除了没有头绪外,一切都是无能为力的。

而这段时间的王石,也从之前那个调皮爱玩、真诚热情的男孩子变得沉默了。王石后来总结自己天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天生就爱出风头,天生就反对自己和别人从一个模子里爬出来,尤其是思想。而这个时候,他开始变得异常沉默,已经没有自由的天地让他肆意地表达和展现自己了。

就在中国很多青年都将保尔·柯察金的英雄主义奉为真理的时候,王石却在心里暗自怀疑:难道非要生活在苦海中才能称之为报效国家吗?可是他却没办法找人去倾诉,就那样迷茫着。

更多的时候,王石是躲在屋子里看书,《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这些欧洲文学作品总能让敏感的他激动和感慨!他在这些书里找到了释放自己的空间,一度沉浸在书本的境界中,流连忘返。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迷茫和矛盾中,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王石身边的很多青年人下乡插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而军人家庭出身的王石,却一直不为所动,其实王石在心底里是想参军。正所谓“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也是王石母亲对王石的希望。

幸运的是,同样是1968年,“文革”当中第一次招兵也轰轰烈烈开始了。于是,革命家庭出身的王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跟父母曾经相同的路——参军,而没有选择跟其他很多老三届一样下乡插队。在动荡的年代,部队无疑是最好的避风港,但是部队也绝对不是安乐的温床,这里等待王石的又将是什么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