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稚童之心

生之门 作者:(爱尔兰)布莱姆·斯托克


在妻子刚刚去世的那几个星期,斯顾埃尔·诺曼一直沉浸在极度悲伤和痛苦之中。但是,他仍然坚强地挺了过来,以一副听天由命的姿态示人,其实内心早已是一片荒芜。

对小史蒂夫的爱已经在她父亲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他们之间那根亲情的纽带让她父亲意识到,他们所见所闻所触摸到的,除了爱,别无其他。渐渐的他们之间的信任越来越深。要是有时候父亲稍微晚了点儿去托儿所,小宝贝儿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停地往门边看。而一旦看到他的身影便又会欢呼雀跃。

时光飞逝,诺曼只能用他孩子的成长来记录逝去的光年。春天播种和秋天丰收,这些自然的变换对他来说再正常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并未觉得有何不同。但是他的宝宝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身上的每一丝变化都带给他一次新的惊喜,把时光的印记牢牢刻在了他的心上。标志着性别分化的改变到来时,可真是给了他不小的震惊,因为这是他从前未曾预料到的。婴幼儿时代可以不必在乎穿衣打扮,在他眼里婴幼儿是没有性别之分的。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变化也愈加明显起来。每一点小变化都让斯顾埃尔·诺曼逐渐意识到他的孩子是个女人。一个小女人,是的,需要更多关心更多爱护和照顾的小女人,但不管怎么说,她都是个女人。这个漂亮小东西热切的吻,稚嫩的手,淘气的笑和欢喜的打闹都不过是再现了从前的时光。父亲在她身上看到了她逝去了的母亲的影子。

最初尽管他全心全意地爱着这个孩子,对她的性别他却仍耿耿于怀。他希望生个男孩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抹去。但是每当他想到这一切的时候,他又会习惯性地听之任之,心里又会稍稍平衡一点。但他从来没有,现在不会以后也更不可能,忘掉史蒂夫其实就是个男孩这个观念。当他想质疑的时候,他就会想起亡妻把孩子交到他手中时那闪烁的眼神和虚弱的声音,她的希望她的信仰让他顿时坚定。这种信仰将会贯穿他整个后半生的生活,成其为养育他女儿的指南针。要是想让她真正变成儿子般的女儿的话,那么首先她得习惯于男孩子的生活方式。现在她还只是个白纸一样的孩子,要塑造她并非难事。若是她有兄弟姐妹的话,那么她很快便可以察觉到男女性别的不同。

有一个人十分反对这种偏离正常教育女孩子的方式。那就是莱西亚·罗利,那个目前可以接替孩子妈妈位置的人。她是诺尔伍斯顾埃尔·罗利的小姨、他父亲最小的妹妹,仅仅比他大了十六岁。当老斯顾埃尔第二任妻子去世的时候,莱西亚,这个公认的已经三十六岁的老姑娘,便接替了玛格丽特母亲的位置。罗利小姐很赞同玛格丽特和史蒂夫·诺曼这一门亲事,因为她很了解诺曼这个人。尽管她也希望给她的宝贝女儿找个更年轻的新郎,但她明白此生很难再找到比诺曼更好更合适的人选了。她知道玛格丽特很爱他,在他们身上她感受到了自己从未体会过的相爱的幸福和美妙,尽管这位求爱者已经人到中年。当玛格丽特去世的消息传入她的耳朵时,她正在远东地区旅游。她返程回家之后即宣布她想像当初照顾玛格丽特那样来照顾她的丈夫。但是种种原因决定此次的情形和上次已经大不相同。首先,要是她就这样去诺曼士丹的话,势必会引起诸多纷扰;而且斯顾埃尔也绝对不会允许他女儿离开他半步,更别说住到别处去。最主要的是,父女间距离远了的话,孩子的教育也是个问题。

史蒂夫是一个既可爱又调皮的孩子,很早就显示出了卓越的领导天分。这让她父亲很是高兴,不管怎么说,他还保存着希望她是个儿子的念头,因此对于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帝王风范他是既骄傲又欣喜。孩提时期关于女性时尚敏锐的本能在这个小女人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她早早便知道如何利用一切可能来达成自己的愿望。她很会察言观色,知道保姆和父亲的底线在哪儿,并能避开一切不利因素,学会如何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大化获得自己的利益。

那些只知道空嚷嚷的人并不能在我们这个非常有局限性的世界里走得更远、得到更多。史蒂夫的冰雪聪明和一贯的好脾气很是让她父亲省心,后来他才意识到只要她的想法是合理的,他就会作出让步,这已经渐渐演变成了习惯。

罗利小姐很少公然反对什么事。她精心给孩子挑选家庭教师,一个个耐心地面试。很少有老师抱怨过,因为那个小东西实在是可爱,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来表达她对老师的爱,这样直白的爱和信任让所有她遇到过的老师都难以再有任何怨怼。

尽管内心万般不舍,舍不得这么可爱的孩子和如此优厚的待遇,老师们还是得按着时间更替。

史蒂夫对于她“姨妈”的感情从未受到任何变化的影响。其他人或许会在她生命中来来去去,但是姨妈却从未离开。她或许会将她那稚嫩的双手钻进姨妈有力的大手中,也或许会紧紧拉住姨妈的一根指头,不离不弃。然后这位没有任何子嗣的女人会觉得,每一次都是新鲜,仿佛这双小手已经紧紧扣住了她的心。

跟她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她是最可爱的。当她的行为举止更像个小男孩时,她父亲看上去会更开心,于是不知不觉地,她就养成了习惯。

独生子女家庭通常都会碰到教育上的难题。真正的知识并不是我们从书本上学来的,而应该是那些我们从生活经验和日常观察中积累起来的东西,尤其是孩子们未被禁锢的那一部分思想。小孩子们都好为人师。兄弟姐妹相较于其他玩伴来说相处的时间更多,在他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彼此都可以学到很多能享用一生的道理。小史蒂夫没有办法学到“施”与“得”这一课。对于她来说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好了的。像所有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一样,她认为心安理得地接受所有美好事物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邻居那户农民的孩子有时会来找她玩儿,但是那孩子一直很畏惧她家的大房子,因此她们从来都不能玩得尽兴。当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于公开对另一个孩子鞠躬敬礼时,她们之间就不可能平等了。而那些地主家的孩子,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很远,诺斯特的其他诸如医生、律师之类人家的孩子,在见到史蒂夫的时候,总是彬彬有礼得过了头,没办法毫无顾忌地玩在一起。

因此史蒂夫开始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学习“生命之书”。尽管她浑身被爱笼罩,又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但她毕竟还是个六岁的孩子,她只知道生命中关于“得到”的那一部分。当然也有赠予,因为诺曼士丹的传统即是乐善好施,这个小女孩时不时地还会从家里拿出一些东西施恩于那些在疾病和困苦中挣扎的人。此外,姨妈也时常教她说“施”比“得”更幸福。但事实上“施”的真正含义是:施予出去的也是我们自己所缺乏的,“施”就像是建在悬崖上的庙宇,是自我牺牲。她却并不了解。她的天真可爱和博爱的性格,几乎给她的教育制造了一道障碍:现实蒙蔽了她的双眼,让她看不见那些需要改进的缺陷、需要镇压的邪恶、需要发扬的美德以及那些需要激励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