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尴尬的“国美服装店”

黄光裕的战争 作者:彭征


于是,黄光裕把自己辛苦积攒的钱,连同借来的钱,合在一起凑了十几万,从广东定了一批服装来北京卖。可是这批服装到了北京之后,销路并不见好。黄光裕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自己没有固定的摊位,无法拉住老顾客。没有相对固定的顾客群,买卖就做不大。另外,这批服装的质量也确实有些问题,尺寸型号都不对路。

黄光裕为怎么销售这批服装伤透了脑筋,不得已他去找了很多门路,最后,在北京新结识的一位朋友给他推荐了一家国营服装店――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国美服装店”。这家店本来是一家服装加工厂,后来改为了门店,共有上下两层楼,总面积大概100平方米。

经过协商,店面负责人同意为黄光裕代销服装。这在当时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销售形式。很多个体经营者都想办法在国营商店里面占个柜台,既可以有个固定的经营场所,又可以规避政策风险,而且也利用了当时的消费者对国营商店的信任。由于只需用一块地方挂起服装来卖即可,店方不承担经营风险,这家服装店的负责人也是乐得帮忙。这样,黄光裕只需要时常到服装店去收钱就可以了。

服装店负责人看到这个南方来的小孩年纪轻轻就敢出来闯荡,不禁也对黄光裕有些刮目相看。再加上黄光裕为人诚实,精明能干,一来二去的,两个人就混熟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86年10月,黄光裕来北京已经快一年了。有一天,他又到国美服装店去收钱,顺便向服装店经理问了问最近的销售情况。谁知经理一脸愁云,向他述说了一通生意难做的事。最后,这位经理无可奈何地说“卖服装卖副食卖日用品的都有倒闭的,要不就是被承包出去。估计这个店呐,早晚也得走这条路”。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经理这一番诉苦的话却给了黄光裕很大的启发。如果能把这家服装店承包下来,自己在北京不就有了一个落脚之地吗?老话说“行商不如坐商”,自己有了固定的门面,再搞起经营来,就方便多了。这样一来,还可以把在内蒙古打天下的哥哥接到北京,兄弟两人一起创业,相互间有个照应,岂不是更好。

说干就干,从服装店回去以后,黄光裕一个电话打到了呼和浩特,把想在北京承包门店的想法告诉了哥哥。

黄俊钦相信弟弟的眼光,他也看到了,这是一个在北京落脚、寻求更大发展的好机会。这样,在1986年10月底,黄俊钦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和服装店负责人进行了谈判。最后兄弟俩决定冒一次险,用东借西贷的3万多块钱,把这个店面盘了下来。合同期限最初是3年,并且规定门店名字使用权归黄氏兄弟所有。

有了自己的店面,就算完成了北京创业的第一步。黄家兄弟对于商店的经营很是上心。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店里盯着,一有顾客进来,他们就忙着向人家推荐服装。但是工作这么认真,服装店的生意却实在不怎么样。不说别的,就是黄光裕最早进的那批货,也还有大半没有卖完呢。

一天天看着门可罗雀的商店,兄弟两人非常沮丧。他们隐约地感到自己的经营思路可能哪里不对,但至于哪里不对,兄弟俩又都说不清。

有一天,商店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士,穿着打扮很是时髦。黄光裕赶忙跑过去向客人推荐商品。这位女士看了半天,也没有挑中一件她满意的衣服。对于黄光裕向她推荐的款式,更是不屑一顾:“你们的这些衣服,早就过时了,这都是去年的款式了,今年流行什么你们不知道吗?你看看其他的服装店,哪个不是什么流行卖什么?”

一番话,听得黄光裕很尴尬。想想也是,自己年初进的那批货,这都年底了还在卖,能不过时吗?

顾客又说了:“这眼看就到深秋了,你们这里还挂着夏装,干嘛不打折赶紧卖出去?也好腾出柜台来进冬天的货啊。”

一句话又戳到了黄光裕的痛处。当时决定做服装生意,就是看人家卖得好,自己也想试试。可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自己根本就看不清做服装生意的门道在哪,怎么能做得好呢?

这位顾客的生意没有做成,不过黄光裕却受到了不少启发。于是他和哥哥商量,过季的衣服赶紧打折,然后考察一下别的服装店都在卖什么货,自己这边也进一些,一定好卖。

然而这一次,黄光裕又没有成功。服装的生意,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很大。进货要有超前性,你看现在流行什么款式,你就去进什么货,可是等你把货进来之后,也许就已经过时了。进货的多少也是门学问,进得少了,赚不了什么钱,而且运费成本也高。进得多了,等季节一过还卖不完,弄不好就砸手里了,最后只能草草赔钱甩卖了事。

黄光裕自己对于服装了解很少,什么色彩、面料、搭配,他都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有样学样。在服装行业,他完全就是一个门外汉,根本不可能有半点创新。

经营服装店一个多月,黄光裕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做服装生意那块料。那段日子,黄光裕成天拧着眉头,琢磨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兄弟两个也经常商量换个别的生意做。哥哥说,要不卖点食品什么的,比如北京的特产果脯?可是黄光裕觉得卖食品,地段很重要,需要很大的客流量,消费者主要是外地来京的客人,而北京本地人,喜欢果脯食品的其实非常少。这两个特点,只有前门、火车站、汽车站有,而珠市口这边根本就不具备这个优势。

服装店里顾客不多,总在店里待着,黄光裕也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就经常出去转转。黄俊钦知道弟弟心里烦,也需要出去散散心,调节调节内心的紧张和不安,所以也就由着他去。谁知,这一散心,就散出一个日后将黄光裕推上首富宝座的行业――家电行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