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节:徐元庆谋杀案(3)

春秋大义 作者:辜鸿铭


翻译过来就是:同州下邽人徐元庆的父亲被县尉赵师韫给杀了,后来赵师韫升官当了御史,徐元庆改名换姓到驿站里做了一名服务生,等赵师韫来驿站歇脚的时候就拿刀杀了他。大家觉得徐元庆孝义忠烈,打算免了他的罪,可陈子昂建议说:"徐元庆蓄意谋杀,案情清楚,按照国法应该被判处死刑,国法不可不依。但是,念在这小子是为父报仇,情有可原,孝义感人,所以建议在杀了他之后再大张旗鼓地表彰他一番。"大家都觉得陈子昂说的在理。

是不是有人看出来了:《旧唐书》的这一小段记载和我前面的叙述在细节上有些出入?

不错,是有一些出入,因为我依据的不是《旧唐书》,而是《新唐书》。《新唐书》对徐元庆谋杀案前前后后的记载比《旧唐书》丰富得多。

先说一个小问题:为什么有了《旧唐书》,还要重修一个《新唐书》?

《旧唐书》和《新唐书》原名都叫《唐书》,后人为了区别两者才把一个叫"旧"、一个叫"新"。《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纂的,《新唐书》是宋朝编纂的,《新唐书》的两位主编都很有名,一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一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什么要重修《唐书》,因为宋人对《旧唐书》的一个重要不满是:《旧唐书》的笔法缺乏惩恶扬善的精神,既没使忠臣孝子得到应有的褒奖,也没给奸佞叛党足够的唾骂。要知道,中国的修史传统奉孔圣人的《春秋》为滥觞,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春秋》而不是因为《论语》,《春秋》是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的,而历来传说"《春秋》者,赏善罚恶之书", 听上去很像是和尚在讲因果报应,但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所以,宋祁和欧阳修秉承着"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的精神,下大功夫重修唐史,要使这部新编唐史具有赏善罚恶的道德意义。这个目的的确达到了,后来章学诚评论《新唐书》有一句很中肯的话,叫做"笔削谨严,乃出迁、固之上。"意思是,《新唐书》"笔"和"削"都很严谨,在这点上做得比写《史记》的司马迁和写《汉书》的班固还强。

什么是"笔"和"削"?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笔"就是写,"削"就是不写, 章学诚用这两个字,暗中是拿《新唐书》和《春秋》相比,因为,据说孔子修《春秋》的时候是"笔则笔,削则削",也就是说,哪些该写、哪些不该些,拿捏得很有分寸。这也就意味着,《新唐书》比《旧唐书》更加符合"春秋大义",修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如实地记载历史,而是要着重体现出褒贬色彩,有劝勉、有惩诫,以期"更使风俗淳"。

这就是《春秋》所创立的中国古代修史精神,历史书不是或不仅仅是为了忠实记录历史事件,而是要起到奖善罚恶的作用的,换句话说,一部《春秋》就是侠客岛上的"奖善罚恶使",以后的司马迁也好, 欧阳修也好,都是侠客岛的传人。所以有人说过中国古代只有经学而无史学,这话虽然有点儿极端,却当真很有道理。至于"奖善罚恶"的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比如胡适,在这个问题上属于正方,他说:"但私家可以记史事,确有使跋扈权臣担忧之处。故有'乱臣贼子惧'的话。此事正不须有什么'微言大义',只要敢说老实话,敢记真实事,便可使人注意(惧)了。今之烂污报馆,尚且有大官贵人肯出大捧银子去收买,何况那位有点傻气的孔二先生呢?" 照此看来,《春秋》在孔子当时约略等于近现代社会里的新闻独立,从水门到拉链门等等,确实使"乱臣贼子惧"了,看来"春秋大义"早已传播到海外去了,即便是那些发达国家也每每虚心效法,这真令国人骄傲呀!

胡适是正方,自然也还有反方,鲁迅就是一个:"虽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然而现在的人们,却几乎谁也不知道一个笔伐了的乱臣贼子的名字。说到乱臣贼子,大概以为是曹操,但那并非圣人所教,却是写了小说和剧本的无名作家所教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