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明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是他告辞的话,虽然吉祥,在我听来却有几分伤感。我送他到了殿外,还要再送,他躬身施礼,不肯走了,我只好留步。
从古至今,写书的人,舞文弄墨,喜欢写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顿起杀机。其实啊,杀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起的,杀人不比杀鸡,如果不是敌我对阵,二将相拼,一个人总要凭一点儿什么理由才会下手杀死另一个人。
尊重性命是所有人的本能,皇帝当然也是人。
这也是我做了皇帝以后才有的体会。
在我的龙椅受到最严重的威胁的时候,我也保有想杀了谁就把谁杀死的能力。但是,有许多人,我想杀而又终于没有杀掉,并不是他们不该死,而是我在想方设法寻找可以不杀他们的理由,碰巧又找到了。当然,也有人是自己找到了活命的理由,比如刘伯温。他说他这一辈子已经没有精力解释那部天书了,他的儿子又没有学习天文数术。我知道这不是谎话,他不会威胁到我,他要活命,就让他活吧。我想到三国时的刘备,他一直待诸葛亮彬彬有礼,那是因为他没有当上一统天下的皇帝。我猜想诸葛亮一定是故意失了街亭,不让刘备一统江山,他宁可再去伺候阿斗,以便活完自己的寿数,他比刘伯温聪明。
那部天书,我又放在了柜子深处。
我喜欢自己掌握自己的性命。
让谁来掌相权,我最好也不要听别人的主意。
但是,这个主意真是不太好拿,而且,好像满朝文武都期待着早日定下这个大局,不宜拖得太久。怎么办?就这么办吧,到晚上,我派人叫来了汪广洋。
我还没见到他,先闻到一阵酒气。
但是他并没有喝醉,开口就说:“臣饮了酒,罪该万死。”
我说:“谁讲过饮酒该死?大明朝又不禁酒。”
他说:“谢皇上,臣不应该饮酒误事。”
我说:“你没误事啊,有人说你每天都要饮酒,我就是想看一看你饮了酒的样子,你可以走了。”
他叩拜谢恩,起身离去。
第二天,我诏命胡惟庸为左丞相,主持中书省。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汪广洋的不思进取,甚至饮酒度日十分痛恨,我是恨铁不成钢。原本我是打算进他为左丞相,主持中书省,以胡惟庸为辅助。因为在李善长离去的这些日子,胡惟庸虽然没有左丞相的名分,却已经摆平了中书省的人和事,朝臣中的淮人待他,就像从前待李善长。我不愿意刚走了一个李善长,又来一个李善长的化身。而汪广洋的小聪明则很有些像刘伯温,知道自己不是淮人势力的敌手,就索性退让,他只差没有告病还乡。
或许我还有别的选择,可是,我觉得累了。
我只想尽快结束易相这一战。
与其举棋不定,不如骑马找马。
好在胡惟庸颇有才干,中书省有些多年积压的事情,他都有办法处理,大约他也知道,现在正是表现自己的好机会。
我曾经诏命中书省移江南富户十四万于汴梁,两年过去了,所移人口不足半数。那些富户,热土难离,想方设法对抗朝廷,而地方官吏又容易收受贿赂,隐瞒做假,使政令不行。胡惟庸从中书省选派专员到江南各县,以限时限量法加紧督办,终于完成使命,而且查处了几十名犯案官吏。他还下令移民不准私自回原居住地走动,杜绝了移民回流的后患。
说到底,我是皇帝,我需要有人帮我治理天下。
只要他有这个才能,剩下的事,就是我如何治理他,对不对?我把这个想法对宋濂说了,他知道古往今来所有朝廷的故事,他说,对,皇帝和宰相,就应该是这样的关系。但是,他又补充了一句,这是他自己格物致知的体会,好像圣人并没有这么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