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

南明史略 作者:谢国桢


明朝统治者为要巩固其统治政权,自从明太祖统一中国之后,组织强有力的帝国政府,就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废除宰相,设立内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彻头彻尾地由皇帝直接掌管。他又怕内阁执行政令有了弊端,还设立都察院、通政司和六科给事中,作为监察弹劾的机关,表面上是为着开通言路,得以明了各地人民生活的情况,实际上是为着皇帝的消息更为灵通,更易于统治。这种极端君主专制的制度,对于其臣僚是十分严厉而刻薄的,君臣的关系,有如主子和奴才;并且昏庸暴虐的皇帝还要滥施淫威,动不动施以"廷杖"和"诏狱",比较有骨气的臣僚只有犯颜不屈,遭到惨酷的刑罚;其他一般官僚不是只图自己"明哲保身",便是仰承皇帝的意旨,"助纣为虐"。这样,明朝政治只有日趋腐朽,怎么能够澄清呢?

同时明朝统治者对于廷臣并不信任,却十分听信围绕身旁"奴颜婢膝"的宦官,以为不但可以驱使,而且是"耳目腹心"。明朝宦官集团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根源的。自从永乐帝信任左右宦官,作为爪牙,伺探建文帝内部的消息,得以用武力夺取政权之后,就设立由宦官掌领的"十二监"。宦官们不仅管理皇室开支,参预机密,而且委任"出使、监军、分镇",以及掌管税榷种种的权柄。到明英宗时,宦官们在宫廷内已形成为强有力的集团,他们内部也分成派系,建立师徒关系,所谓"名下制度"。明朝的皇帝,还怕宦官不识字,不熟练文书,在宫廷内设立内书房,作为培养宦官的机关。在明英宗时最有权的宦官王振就是出身于内书房,掌领十二监中的司礼监。司礼监的职掌,不仅是管理内监,而且替皇帝批阅章奏文书。政府中重要的文件由内阁写出办法来再进呈,叫做"票拟";由司礼监承旨(代表皇帝)批答叫做"批红"。这样一来内阁与宦官都有它的特权,自然要发生摩擦。还有在两者之间的监察机构自命为清流的言官,他们既不满意于宦官,也不同情于内阁。这样,显然成为三方对立的局面,而情势日益发展,使得明朝统治者不但不能巩固其权位,反而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我们可以分为下列几方面来说明。

甲、帝室内部的矛盾永乐帝自己用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政权,他怕历史的重演,对于宗室诸王防范极严,但诸王谋取帝位的图谋,如武宗时"宸濠之变"等类的事件,仍是层出不穷。又如明世宗承继了武宗的帝位,要尊他本生父为"皇考",这在封建社会的宗法上是不许可的,于是廷臣们纷纷争论,所谓"大礼之议";其他如众所周知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就不再一一征引了。总之这些帝室内部的矛盾,都被宦官和朝臣们利用作为互相斗争残杀的工具,间接地引起社会上纷扰不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