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可法江上督师(2)

南明史略 作者:谢国桢


史可法虽未能正视这个问题,但他本人坚持爱国立场,决不做卖国的勾当。他以为要报君父之仇与清军"合师进讨,问罪秦中",是可以的,而其他就非所愿闻了。史可法为时代所限制,不能与农民军合作,孤立了农民军的势力,从而给清军进攻农民军的机会,是极其可惜的。及至清军西进,战败农民军之后,转旆南下实行其各个击破的预定计划,对于弘光政府的求和,就不仅置之不理,并且扳起面孔,振振有辞地说:"当替你们'报君父之仇'率师西讨之际,你们反坐享其成,在南京僭立起皇帝来了。"清廷就以此为借口而实行其"征讨"。这种"图穷匕现"的情势,史可法曾有洞彻地分析和估计:一、根据当时的塘报,清兵南侵的情况:"水则广调唬船,陆则分布精锐,黄河以北,悉为清有,而我河上之防有未料理,人心不肃,号令不行。……遂使北朝翻得以僭逆加我,羁我使臣(左懋第),蹂我近境。"由这情势看来"和议是断断不能成功的"。二、据情势发展的推测:"一旦寇为清并,必以全力南侵。"就这两项情况看来"东南宗社安危,决于此日",为要谋社稷的安危,只有率师北伐,对清抗战的一条途径。史可法为了希望明朝政府励精图治,因而正面地提出意见,警告弘光皇帝说:"今即卑宫室,菲饮食,尝胆卧薪,破釜沉舟,尚虞无救;况臣观庙堂之规画,百执事之经营,尚有未尽然者乎!"史可法这种主张,是极其明了当时的情况,而适应于当时之急务的。

因为就明朝的局势来看,当前的主要的矛盾是民族之间的矛盾,只有对清抗战,率师北伐,才能恢复河山,奠定国基。但就明朝统治政权内部来看,东林与阉党的互相倾轧,内阁与将帅的不和,也形成了极其尖锐的矛盾,而愈趋愈烈,结果内部的矛盾反演变成为主要的矛盾。他们忘记了清兵南侵,忘记了国家存亡,而同室操戈,明争暗斗,把恢复中原的大事置之脑后。史可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是要想凭着他一腔热血来力挽狂澜,为国家民族奋斗到底。

我们可以从下面一段记载来看出史可法当被迫督师扬州之初,就已经坚定牺牲的决心了:他听到有人评论他说:"史可法有持重之才,将略非其所长。"他曾与幕府应廷吉讨论这个问题。廷吉说:"考之传记,孔明种种调度,出人意表,岂陈寿(三国志的作者)所能窥测。"史可法回答应廷吉说:"事情的成败利钝,很难以逆料,但诸葛孔明不是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史可法不止一次地对内对外表明他的态度:"鞠躬致命,克尽臣节。"为了保卫河山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发挥了忘我精神,为祖国人民流了最后的一滴血,这还不是算是民族英雄吗?

以上是把史可法的立身行事做了一个概括的叙述,肯定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底下我们要说的是史可法督师扬州的经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