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1)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 作者:(英)爱德华·吉本


君士坦丁堡奠基君士坦丁的政治体系及其成就军事纪律和训练宫廷财政(300 A.D.500 A.D.)须知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最后一位敌手?气运乖的李锡尼(Licinius),战败的君王成为俘虏,只能装饰胜利的光辉。中兴之主度过安宁和昌盛的统治时期,把罗马帝国留给继承的皇子,再加上新的都城、政策和宗教。况且,他所推行的改革受到后代统治者的奉行和推崇。君士坦丁和他的诸子在位期间,发生多起重大事件,历史学家一定要全力以赴,才能将只有时间联系的各种场面,一一整理出大致的头绪,否则便会因量多事繁而无以为继。在叙述加速帝国衰落的战争和变革之前,应该先详细说明有助于帝国强大和稳定的政治制度,采取古代对世俗和教会方面尚未知晓的分类原则,就教诲和批判的立场?对于基督教的胜利及其内部的纷争,提供足够而确实的史籍数据。

一、 君士坦丁堡建城的源起及其形势(324 A.D.)李锡尼战败黯然引退,获胜的君王建造一座城市,命中注定要在争胜之地统治未来的东方,使君士坦丁的帝国和宗教能够万古长新,永垂不朽。戴克里先当初迁都的动机,不知是出于刚愎自用还是策略需要,要从古代政治中心脱身出来。后继者拿他当榜样一直沿用四十年,显示这个动机的力量确实强大无比。罗马的地位已没落,原来附属的王国,慢慢否认这个城市在政治上具有最高权力。一位黩武好战的君王出生在多瑙河地区,在亚细亚的?廷和部队?接受教育,为不列颠军团拥立称帝,当然会对凯撒的国土冷漠以待,视若无物。意大利历来把君士坦丁尊为救星,只是他偶尔会移樽就教。他向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发布的诏书,大家都会非常恭敬的接受,但是自皇帝登基后,人民很少有机会一睹天颜。君士坦丁在精力充沛的壮年,统治着广阔的国土,根据和平与战争的情势,一直亲身在边界上活动,无论是和缓而庄严的行进还是不辞辛劳的戒备,时刻都准备与外来或国内的敌人一战。随着他逐渐抵达巅峰时期,年龄日益衰老,开始预想定都在永久的位置,保持王权的实力和威严。

君士坦丁认为最佳地位于欧亚?界,可以部署强大的兵力,一方面用来压制居住在多瑙河和塔内斯(Tanais)河之间的蛮族,另一方面对波斯保持警觉,该国国王受到屈辱条约强加在身的束缚,始终感到怒气填膺。戴克里先当年基于这些考虑条件,大张旗鼓建设尼科米底亚(Nicomedia)的行宫。这位教会保护者始终憎恨死去的戴克里先,何况他有雄心大志,想建立名声能永垂不朽的城市。君士坦丁与李锡尼交战的后期阶段,有机会从军人和政要的立场,反复考量拜占廷举世无匹的绝佳位置,不但自然条件可以拒止外来敌人的进攻,同时交通极为方便利于通商贸易。早在君士坦丁很多代之前,便有一位高瞻远瞩的历史学家波利比阿(Polybius,200 B.C.118 B.C.,希腊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史籍》)提到拜占廷的和平经常受到破坏,由于野蛮的色雷斯人(Thracians)入侵,原来的区域日益缩小。,曾指出这个地点的位置有莫大的优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身为希腊实力弱小的殖民地才能掌握海上霸权,有幸成为独立而繁荣的城邦国家被称为海神之子的航海家拜扎斯(Byzas),在公元前656年为城市奠基,追随的人员来自阿尔戈斯(Argos)和迈加拉(Megara),拜占廷后来为斯巴达将领保萨尼阿斯(Pausanias)重建,率军在此据守?有关拜占廷对抗比提尼亚(Bithynia)国王高卢人菲利普的战争,我们不相信真有其事,古代的作家,出生在这个壮丽的城市获得伟大的声名之前,就运用奉承和虚构的手法,写出这段历史。。

我们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响亮的名气来衡量拜占廷的范围,这座皇都的形状近似不等边三角形。钝角的尖端指向东方和亚洲海岸,直逼色雷斯?博斯普鲁斯(Thracian Bosphorus)海峡的波涛;城市北部以海港为界,南面濒临普罗蓬提斯(Propontis)海或称为马尔马拉(Marmara)海;三角形的底部对着西方,邻接欧洲大陆。周围的陆地和水域的形势和分布情况,?人叹为观止,如果不加以详尽说明,很难了解清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