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军事、殖民地以及外交方面的问题使德国紧张的国内政治更趋复杂化。1897年,阿尔弗莱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1849—1930)上将出任德国海军大臣。他试图说服德皇建立一支深海舰队,以取代只具有近海作战及商业护航能力的小规模海军。这完全迎合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想法,因为他对海军霸主英国始终抱有一种爱恨交错的奇特情感,并渴望成为世界最强的海军强权。威廉二世的母亲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但德皇对二人的态度却渐然不同,而他对祖母的敬仰几乎与他对自己母亲怀有的鄙视一样强烈。在威廉二世的眼中,祖母凌然而强势,母亲却充斥着自由主义的迂腐。威廉二世尤其讨厌作为舅舅的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国王,认为他放荡、怯懦、不称职。威廉尊崇甚至嫉妒大英帝国,但更嫉妒大英帝国的联合舰队。他非常喜欢叔叔送给他的英军制服,强烈渴望建立一支属于自己,并足以对已有衰萎迹象的英国形成挑战的庞大舰队。
应该说,陆军和海军只是大国最为显耀的力量体现。随着德国在远东和非洲地区的领土扩张,为支持海外扩张而建立的殖民地也急剧扩大。尽管国民预算因此而枯竭,因为这些殖民地绝大部分都无利可图,但却进一步加剧了扩张的欲望。泛德主义者计划修建一条柏林至巴格达的大铁路,并要求进行更多的冒险,征服更多的土地。与意大利的帝国主义者一样,德国帝国主义者也表现出狂傲不逊、缺乏理性的民族主义骚动。然而,两者间又存在明显的不同,即德意志帝国不仅拥有一个好胃口,同时也拥有一口锋利的牙齿。
威廉的海军和殖民地政策,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德国与传统海洋强权英国的关系。德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英国的传统盟友。只要能够控制俾斯麦,英国就有理由相信德国将限制其改变欧洲既有秩序的野心,但1890年以后,德国似乎已经表现出改变世界权力均势的企图,英国感到其利益正面临来自德国的直接威胁。例如,德国人难以对这样一个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建一支庞大的新舰队去对付谁?
英德两国的对外政策,都是由涉及宗教与文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等混杂因素塑造而成的,并随着政党、新闻、压力与官僚集团不断变化的态度而变化。两国的商业和政治领袖,虽然都致力于维护两国间的和谐关系,但他们最终却失败了。
除了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原因外,其他方面的因素也加剧了英国对德国的忧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在重工业生产方面赶超了英国,并且在很多主要出口贸易领域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德国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军国主义的膨胀势头,而军国主义反过来又刺激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起步晚于英国且没有多少优势,德国认识到商业方面已落后于英国,因此致力于发展新技术。犹如英国一样,铁路建设促成了第一轮的增长,紧接着就是鲁尔区域工业的飞速发展,德国因此很快在钢铁、有机化学和电力生产方面超过了英国。
在德国,经济进步往往优先于政治发展。当人们发现鲁尔区富含煤炭资源且运费不高的情况后,由个人发起并得到国家支助的混合力量,几乎在政治决策形成之前已经使该地区实现了工业化。与此相类似,林业领域也自主采纳了现代化的科学生产方法,农业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效益。在活跃的合作运动及国家支持的农业学校与实验站的帮助下,德国的谷物生产者在1873年以前长期向国外输出粮食,但1873年以东欧的廉价谷物涌入德国市场,经济政策日益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不论规模不断扩大的工厂、公司及卡特尔,还是生产力不断增长的农业领域,提高效率几乎是各方都认同的首要目标。截止到1914年,德国在众多工业领域都基本实现了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