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奥匈帝国:将人类区分为不同的民族(2)

牛津欧洲史(第三卷) 作者:(美)罗宾·W·温克


1帝国的民族问题

没有取得自治的少数民族,是二元帝国中双方面临的一大共同问题,其中捷克、波兰、罗塞尼亚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奥地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人更多地居于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人则成为奥地利和匈牙利共有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处于民族意识的不同发展阶段。部分少数民族受控于帝国外的同胞民族,而每一民族都拥有相应的领导人,其中的一些领导人敦促其同胞与奥地利占主导的德国人及匈牙利占主导的马扎尔人妥协,而另一些人则主张反抗甚至革命,结果使二元帝国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

经过多年的动荡之后,世纪之交的一项新法案似乎最终化解了长期引发争议的一大问题。依据新法案,捷克人占多数的波希米亚地区,将停止实施“德意志化”的旧政策,容许该地区的公务员从1901年开始使用双语(他们起初只允许使用德语)。然而,法案却遭到了维也纳议会中德意志人的强烈反对,政府因此而倒台。与此同时,捷克极端主义者开始恶意夸大俄罗斯领导下的斯拉夫人与奥地利德意志人的未来冲突。奥地利议会完全陷于瘫痪,只能以皇帝名义维持政府的运转。

持续的骚乱使帝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因受到了俄国立宪主义者胜利的影响,弗兰西斯·约瑟夫最终决定改革选举制度。1907年,奥地利的所有公民都获得了选举权,他们将选出新议会中233名德意志族和107名捷克族代表。捷克族当时占奥地利人口的23%,议会代表名额因此主要依据人口比例而确定。然而,波希米亚省立法机关却于1913年遭解散。随着1914年欧洲大战的临近,奥地利议会中的捷克族议员阻滞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战争爆发时波希米亚和奥地利议会均被解散,国家由皇帝及其部长们统治。早在1867年奥匈协定签订之初,捷克人就试图实现自治。匈牙利的马扎尔人早已享有完全的自治权,但捷克人却始终未能如愿,这实际是导致议会瓦解的主要原因。

捷克的民族主义并没有被胁迫或缺乏诚意的妥协扑灭,反而在捷克语言出版运动、爱国社团、捷克学校以及索科尔(sokols?鹰: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意识的体育运动)等刺激与鼓舞下日趋强烈。在古老的布拉格大学,捷克学者们赞同独立身份认同的观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托马斯·马萨里克(Thomas Masaryk,1850—1937)。马萨里克教授是哲学及斯拉夫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坚持民主思想并深刻地影响了几代学生。他激励诗人和小说家们为广大读者创作出一部辉煌的民族历史,从1907年开始,他正式开始领导捷克独立党,并于1918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任总统。

在帝国的所有少数民族中,捷克人拥有赢取独立的最佳条件。他们拥有相当规模的人口,有一大批精通军备、瓷器、玻璃器具、编织、酿造以及制糖工业的专业人才,拥有便于接触外部世界的发达旅游业,而且处于日益兴起的重工业的中心。

波兰人(占人口比例的18%)是奥地利少数民族中公开表示不满程度最低的一族。绝大部分波兰人居住在加里西亚,并且是这一地区地主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像捷克人一样,波兰人要求马扎尔人式的自治虽然遭到了拒绝,但他们却拥有自己的学校,而且波兰语也是地区行政及法庭的官方语言。波兰人不仅在财政安排上居于有利地位,并且维也纳也于1871年设立了处理加里西亚事务的特别部门。

波兰人在奥地利受到的平等待遇,与普?士及俄国波兰人所遭受的残忍待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世界各地的波兰人因此将加里西亚视为波兰民族生活与文化的中心。被流放的波兰人往往在克拉科夫(Kraków)与来姆贝格(Lemberg,即后来的利沃夫,Lvov)寻求避难。这里有著名的大学,并易于获得为哈布斯堡王朝地方行政服务的机会。这些大学培养了几代波兰人,并为日后走向独立的波兰储备了人才。波兰文学及波兰历史研究日趋繁荣,工业化在缓慢地兴起,并逐步形成了富有潜力的石油工业。然而,罗塞尼亚人(乌克兰人)和犹太人却继续遭受着制度性的歧视与苦难。

奥地利的其他少数民族数量?少。在1910年的总人口中,意大利人不足3%,斯洛文尼亚人约占4.5%,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亦不足3%。然而,集中于提洛尔(Tyrol)南部及伊斯的利亚(Istria)的意大利少数民族,显示出的力量与其有限的规模并不匹配。在所有的奥地利少数民族中,意大利人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欲望最为强烈。与意大利族不同,奥地利的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内部都存在分歧,有些人希望在帝国内实现自治,其余的人则希望有一天能在南部建立一个斯拉夫国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