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社会与政治
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掀起了两场政治运动:泛德意志主义和基督教社会主义。19世纪80年代早期,温和的奥地利德意志人,主张将他们管理的斯拉夫土地移交给马扎尔人,然后在经济上将奥地利与德国联合起来。泛德意志者更加激进,主张天主教的奥地利人彻底转化为新教徒,并鼓动与德国的政治联盟。与此同时,基督教社会主义党,天主教徒占人口总数90%的国家内逐步发展为奥地利最重要的政党。该党公开宣称忠于天主教会及哈布斯堡王室,他们反对大企业,支持社会立法,因此对农民和小商人富于吸引力。维也纳市长卡尔·吕格勒(Karl Lueger,1844—1910),是基督教社会主义党最著名的一个领导人。吕格勒虽然是一名反犹主义者,但?为奥地利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却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他积极推动城市设施、公园及操场等的公有化,为学童提供免费牛奶,而其反犹主义主张,同时也迎合了追随者们对犹太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马扎尔人的仇恨心理。
1888年创立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则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反对泛德意志主义者及基督教社会主义党。他们主张在生产领域实现国有化,坚持以阶级而非民族为基准组织政治行动。但社会民主党并不主张革命,并将普选权、基础教育及8小时工作制确立为在社会与政治领域追求的近期目标。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多为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很多犹太人,但追随者主要是不断增加的工人群体。在民族问题上,社会民主党赞同民主联邦制,主张每个民族都应拥有在自己领土范围内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力,保护混合领土上的少数民族,关涉共同利益的事务交由中央议会决定。
弗兰西斯·约瑟夫始终认为自己是最后一位“守旧派君主”。他工作尽职尽责,每天都花大量时间批阅国书,但他缺乏想象力,顽固守旧,而且极度保守。他非常尽责,并因长期在位变得更加忠于职守。然而,他往往久拖不决,而做出的决定常常收效甚微,他因此应对事态的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
这个年迈的君主屡遭痛苦的折磨。其子鲁道夫(Rudolf),在经历桃色丑闻后于1889年自杀,作为继承人的侄子弗兰茨·斐迪南(Francis Ferdinand),又于1914年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并引起一场世界大战。然而,他对哈布斯堡王朝富有毅力的统治,仍将比欧洲其他任何君主更加长寿,并将对哈布斯堡的忠诚坚持到最后一刻。
尽管存在皇帝的悲剧和分裂的政治,但维也纳仍是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大都市的氛围、快速的发展以及交织一处的轻浮与严肃,都体现得非常明显。维也纳引以为荣的文化艺术生活,如同其丰富的历史、美丽的建筑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烹调风格一样丰富多彩。?也纳拥有一个尽忠职守的君主以及众多美丽的教堂,俨然是一座十足的天主教大都市,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庞大而有影响力的犹太社团的家园。维也纳被誉为 “官方文化”(绘画、歌剧及文学)与正统学派的欧洲之都,而这里的咖啡馆及廉价的住房,更是吸引帝国各地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磁铁石,而这些人正致力于反叛旧的规范。
匈牙利的形势与此迥然不同。忠于王朝的土地贵族虽然人数极少,但每人都拥有成千上万英亩的土地,匈牙利几乎一半的不动产都控制在这一小簇土地贵族手中。匈牙利的乡绅阶层规模更大,他们的财产虽然明显少于大贵族,社会地位也较低,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政治影响力却更大。19世纪中期以来,乡绅阶层中的很多人进入政府部门或从事技术性行业。乡绅和农民阶层在整个19世纪不断进入城市,城镇的马扎尔化随之不断提高。社会金字塔的底部是城市里的产业工人,他们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和面粉加工行业。
犹太人口因移民也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但很多犹太人被迫改变信仰并被马扎尔化。然而,如同奥地利的犹太人一样,他们仍然是受歧视的对象,歧视程度在人口较少的城市及农村表现得尤为强烈。这里的人们往往将犹太人与高利贷和房屋租赁相联系,而这两种行业往往会使农民负债累累。尽管如此,匈牙利的反犹太主义,从来没有像奥地利一样演变为一场重要的政治运动。
天主教会强大且富有,但它在总人口中只拥有大约60%的信徒。宗教改革以后,一些显赫家族及大批乡绅并没有重返天主教堂,而是继续信奉加尔文教。特兰西瓦尼亚的数十万德意志人信奉路德教,还有一些人信奉马扎尔一神教,匈牙利的教权主义因此未能像奥地利那样转变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匈牙利的社会和宗教结构与奥地利不同,因此没有产生像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社会主义党那样的强大政党。匈牙利1874年的法律只赋予6%的人以选举权,而这一规定始终没有发生实?性的变化。匈牙利在二元帝国中的地位问题,实际是引发马扎尔人政治分歧的唯一原因。19世纪中叶,倾向于革命的民族主义者路易斯·科苏特(Louis Kossuth,1802—1894)及其追随者,主张彻底的独立。其余被称之为猛虎(Tigers)的马扎尔人,主张通过加强对自身军队、外交及财政的控制,提高匈牙利在二元帝国中的地位,即除了保持同一个君主外,匈牙利应终止从属于奥地利的其他一切关系。猛虎派虽然在总体上居于主导地位,但科苏特派却于1902年促使政府倒台,并在1905年布达佩斯的议会中赢得了多数。弗兰西斯·约瑟夫拒绝了新议会多数派提出的要?,并任命一位忠诚的将军出任匈牙利的总理。科苏特派则鼓动爱国者拒绝纳税及服兵役,议会因此直到1910年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匈牙利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安的氛围下,于1914年6月28日获悉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