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本章小结

牛津欧洲史(第四卷) 作者:(美)罗宾·W·温克


1945年夏天,从英吉利海峡到苏联,欧洲大陆一片凄凉。这次大战的空袭和陆地进攻使平民和当地的牲畜大量死亡。不论是不是军人,幸存者们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一座座完整的城市现在沦为废墟,无家可归的人们挣扎着活下去。上百万人离开了他们世代生存的家园,连接欧洲各城市的铁路系统瘫痪了。战争吞噬了各交战国的财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各国工业都几乎全部停产。

战后最大的地缘政治结果是德国不复存在,苏联红军占领德国首都柏林。进军中欧后,苏联就不想再撤军。苏联军队占领了它最害怕、最憎恨的敌人三分之一的领土。其次,这里正好是苏联和西方盟军的中间。这个缓冲地带包括德国东部、波兰、捷克、波罗的海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不仅能防御苏联西线的免受袭击,还能建立一个顺从的贸易集团。

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同盟仅仅完成了对纳粹德国的反击。战后,同盟立刻瓦解。多年以来,历史学家都在争论哪一方——如果是有一方的话——该承担责任;他们就最难回答的问题——政治家们的意图,持有不同的意见。斯大林、杜鲁门和其他主要人物的行为都有多种目的。不管它们都带来了什么,战争胜利后,欧洲各国几十年间关系冷淡,这也就是所谓的冷战。欧洲分裂成东西两个集团——一个被苏联控制,一个被美国控制。一方军事和政治上的行动都会遭到另一方的抵抗。另一方面为了减少苏联的威胁,一方面为了控制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苏联也加强了与其卫星国的经济联系。美国和它的盟军建立了北约,在军事保护下进行经济复苏,苏联则成立了华约。柏林和全球其他地缘政治焦点危机频发。

美国总是把自己想成是欧洲伟大的恩人,是它打倒了纳粹统治把自由还给了欧洲,是它使欧洲恢复经济发展,在军事上保护欧洲不受苏联的威胁。戴高乐和其他欧洲国家领导人认为美国另有所图,美国则予以坚决否认。欧洲发现美国在其他地方的冒险活动,生怕自己也被卷入,反对越南战争成为1968年法国学生游行和之后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美国的导火索。

核武器的阴影长期笼罩在超级大国及其与盟国身上。尽管美国和北约偶尔会声称,要把东欧从共产主义阵营中解放出来,但即使是在1953年东德、1956年匈牙利、1968年南斯拉夫这些地方发生暴动时,他们都没有任何行动。和平一直得以维持一个主要原因是,双方都不想冒险成为核武器实验地。当双方都拥有了弹道导弹时——不谈灾难性的事件发生的危险——核武器带来的压力和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慎重战胜了鲁莽,核打击得以避免是应该归功于智慧,还是应该归功于历史偶然性,这很难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