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政治斗争中的游戏规则
太优秀的人受排挤
一个人如果太优秀了往往招人妒忌,遭人打压,三国时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权力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能立得住脚的地方越少,可谁又甘心自居人下呢?做领导的感觉很好,不过,压力同样很大,因为想取而代之的人太多了。如果下属中有一个众望所归的角色,那么领导的位置便岌岌可危。能力出众的人多不安分,忠诚度也比较低,因此,要想使自己领导的位置坐得稳,最简单的办法是多用那些能力不强但却忠心耿耿的人做下属。确保自己领导地位牢不可动是第一位的,毕竟下属能力再差,还是自己说了算,总比被人抢班夺权来得好。
同僚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不如自己,这样自己升职的机会才更大,所以,越是优秀的人越招人妒忌。另一方面,大多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上司太聪明,以至于在他面前连偷懒的机会都没有。出于这种考虑,如果自己无法“更上层楼”,那宁可把一个糊涂蛋推上去,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减轻自身的压力。
三国时期的官场也不例外,许多能力出众的人才因为受到上级或是同事的打压,被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曹魏的司马懿因受曹爽排挤愤而发难,东吴的陆逊更是因为受到孙权的逼迫最终“愤恚致卒”。
蜀汉虽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但在刘备的英明领导下,文武百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蜀汉政权也因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最终跟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刘备去世之后,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的把持下,越是有才的干部却越受压制。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人是魏延和赵云。
刘备遭到曹操围剿时,想到襄阳城中避难,却被刘琮拒之门外。对刘备仰慕已久的魏延挺身而出,杀死守门将士迎接刘备入城。虽然在刘琮的阻拦下刘备没好意思进去,但魏延的第一次亮相无疑给刘备留了个好印象。
关羽战长沙遇到老将黄忠,长沙太守韩玄见两人在阵前眉来眼去,怀疑黄忠是对方的“卧底”,要拿他开刀。此时,魏延第二次亮相,救黄忠,杀韩玄,向关羽献城,自己也正式加入了刘备集团。
魏延为刘备集团出了两次力,贡献也不小,按理说“加盟”之后应该能给他一个好位置,可诸葛亮给他的见面礼却是“斩立决”。刘备不想失去一个忠实的干将,在他的直接干预下,魏延保住了性命。当时,正是刘备集团快速发展的时期,他正急需大量人才,如果杀了魏延,无异自断贤路,使那些有“加盟”想法的人才望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