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国智 (1)

三国智 作者:程文超


前言

一直以来,三国期间发生的历史故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些人和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包括权谋智慧、战争智慧、处世智慧、日常交际智慧、修身智慧、管理智慧等等。

确实,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演义体小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部波澜壮阔“战争大片”,这些战争题材的作品正面描写战争场面的笔墨却不多,而把重点放在了“战略决策”的制定、出炉上,官渡对峙、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阴平度险等等每次战役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无不包含着智慧、才略和胆识。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自己民族的历史中,吸收智慧的营养。但往往又走进了智慧的小胡同,难以登堂入室。比如说对于什么是智慧的认知,有人就把它等同于权谋,有人就把它等同于权变。我们说,所谓智慧,既包括这些权谋、权变,但又不仅仅只有这些。

古人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意思是三国演义里边的计谋实在威力巨大,往俗了说就是“太歹毒了”,水淹七军、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几十万大军“笑谈间灰飞烟灭”,在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东汉末年,实在让人不寒而栗。但是话又说回来,古人正是依靠这些计谋才能以弱胜强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从弱变强,成就一番霸业,既有气吞山河的胸怀又有忍辱负重的韬晦,才能成功,像吕布那样的赳赳武夫、像刘禅那样的庸碌之人、像杨修那样的锋芒毕露的所谓才子,注定是划过历史天空的一颗流星,无法永久地留下印记。

三国的历史博大精深,影响至远。演绎其故事的《三国演义》就是快乐与智慧的源泉,很多“案例”在今天依然非常实用。可以说,每个人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新的感悟和收获投放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完满的人生,一定可以使我们生活的更精彩。

三国故事是中华民族文韬武略的集大成者,这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聪明人读“三国”,不但看到刀光剑影的情节,还能悟到做人的真谛、处事的原则和生活智慧。聪明人读“三国”,能举一反三,通过古人之事,推知当今胜败。所以,借“三国”智慧,解读人生成败的智慧之源,对我们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它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稳住阵脚,把看似难办的事一次性地“摆平”、把那些生活中的沟沟拌拌一次性的“铲掉”。本书引领你解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微言”,又有“大义”。

大道无言,真正有用的东西都藏在我们的头脑中。古人又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鉴“三国”智慧,可以使我们洞悉商场的凶险,凡事多转几个心眼。一个人靠力气与人较量,是匹夫之勇;靠一手绝活与人竞争,是一技之长,充其量只能算个手艺人;若是一个人靠脑力在生意场上打拼,那么他才算真正步入了成功老板的行列。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制者强。借鉴三国智慧,可以使我们洞悉世情,凡事多转几个心眼,“世事洞明皆学问”。现代社会,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时代,谁仅靠力气与他人一较短长,不仅是匹夫之勇,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靠一手绝活、靠一技之长与人竞争,最多也只能紧紧追赶时代的脉搏;若是一个人靠脑力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打拼,那么这个人就会矫而不群了,不独能取得大的成就,而且能取得家庭、人际、休闲、工作等的协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审时8

庞统三策得益州:明确方案,成功之本p452庞士元议取西蜀

卧龙审势治蜀中:因势制宜,宽严有道p272诸葛亮

诸葛疑兵败曹操:了解对手,因敌制胜p540诸葛亮智取汉中

司马千里破公孙:因敌施法,攻敌之短p798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孔明仲达遥斗智:算在敌先,引敌就范p747司马懿入寇西蜀

蜀魏对阵渭河岸:以己度敌,破彼之破p693诸葛亮智取三城

曹操得陇不望蜀:知止常止,终身不耻p503曹操平定汉中地

陆逊胜利反撤军:居安虑危,处治思乱p628陆逊营烧七百里

造势8

荀彧献策间吕刘:制造矛盾,利用矛盾p100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孟德轻骑劫乌巢:攻其一点,带动全局p225劫乌巢孟德烧粮

翼德借酒诱张郃:折己之长,示敌以短p525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羊祜怀柔治荆州:柔能胜刚,弱能制强p895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曹操借势提声望:不断借势,提高自己p98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陆逊谦卑关羽骄:山峭者崩,泽满者溢p564陆逊

刘备造势得荆益:反客为主,另辟蹊径p82陶恭祖三让徐州

钟会伐蜀先震吴:声东击西,谋而后动p861钟会

待机、8

孔明后发平叛乱:避其锐气,后发制人p650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袁绍计取冀州城:趁火打劫,乱中取胜p47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策有谋占江东:谋万世者,不谋一时p217碧眼儿坐领江东

鲁肃大智求不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p325鲁子敬力排众议

袁曹官渡长相峙:情见势竭,必将有变p221战官渡本初败绩

司马诈病赚曹爽:深藏不露,待机而动p801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孙权甘心称魏臣:忍辱负重,等待时机p612孙权降魏受九锡

马超增兵曹操喜:审时度势,权衡利弊p441曹操抹书间韩遂

决策8

孔明安居平五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p639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庞德犹豫被水淹:优柔寡断,坐失良机p558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魏延北伐出奇计:谨慎分析,方能行险p789魏延

郭嘉纵论败与胜:准确判断,快速行动p247郭嘉遗计定辽东

司马克日擒孟达:成大事者,不拘小节p709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徐晃背水遭惨败:机械照搬,没有出路p91徐晃

刘备执意伐东吴:能胜强者,必先自胜p615先主征吴赏六军

贾翊能料胜败机: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用人12

甘宁百骑劫曹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p510甘宁百骑劫魏营

三将并力守合淝:知人善任,择人任势p506张辽威震逍遥津

孔明屡用激将法:激将得法,事半功倍p524黄忠、p529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刘备哭和曹操笑:流露真情,真诚激励p310赵子龙单骑救主

孟德以貌待张松:以貌取人,失去人才p447张永年反难杨修

刘备挥泪送徐庶:诉诸情感,留人留心p270徐庶走马荐诸葛

孟德用人有良策: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周泰以死报孙权:惠不在大,在乎当厄p370周泰

魏明帝辨识刘晔:取人之道,观其言行

诸葛亮无人可用:求全责备,无人可用

曹操为何宠武将:策划执行,同等重要p416曹操大宴铜雀台

孙权不疑诸葛瑾:疑人不用,用人不疑p547诸葛谨

修养12

曹操大度赦仇奸:胸怀宽广,能容人过p80曹操

关羽轻敌走麦城:物极则反,器满则倾p572关云长败走麦城

刘备以德取西川:以德服人,万众归心p490刘备自领益州牧

司马忍辱受女衣:能够忍辱,方能负重p705司马懿

魏延狂妄终被斩:意气用事,悔之晚矣p790武侯预伏锦囊计

马谡比不上王平:活学活用,才是真懂p712马谡

孔明轮战讲信义:以诚待人,以信为本p759出陇上诸葛妆神

吕蒙读书刮目看:人贵有志,学贵有恒p283吕蒙

祢衡恃才骂曹操:伤人以言,深于矛戟p168祢正平裸衣骂贼

钟会妄耍小聪明:德才兼备,方是君子p879入西川二士争功

袁绍不纳谋臣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p235袁绍

曹仁南郡败周瑜:成功之后,仍需冷静p378曹仁、p379曹仁大战东吴兵

任职8

卧龙为何投刘备;客观分析,择主而仕p282定三分隆中决策

凤雏殒命落凤坡:争强好胜,适得其反p349庞统

曹操割发代斩首:赏罚分明,不避亲贵

田丰法正语各异:提出建议,要讲方法p243法正

姜维黩武损国力:继承前任,扬长避短p727姜维

马谡大意失街亭:选拔人才,要看特长p714马谡拒谏失街亭

孔明亲躬理万机:事必亲躬,得不偿失

邓艾忘形遭陷害:立功之后,勿忘沟通p845邓艾

危机6

孙坚换帻脱险境:金蝉脱壳,走为上策p43匿玉玺孙坚背约

曹操机变献宝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p28谋董贼孟德献刀

何进愚蠢引董卓:目光短浅,越忙越乱p14何国舅谋诛宦竖、p25董卓

张飞喝退百万兵:临危不乱,虚不露怯p314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备韬晦应曹操:韬光养晦,低调做人p152曹操煮酒论英雄

赵云空营战曹军:有胆有识,方是将材p536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成败8

鲁肃大义荐庞统:己欲立者,必先立人p425耒阳县凤雏理事

刘备献计攻宛城:围师必阙,以乱其心p10刘备

讨董联军心各异:团队精神,事关成败p31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郭嘉遗计除二袁:处理问题,缓急有别p550郭嘉

孔明未胜先虑败:欲思其成,必虑其败p785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东吴偏安不进取:不思进取,则难自保p108孙权

徐庶庞统无规划:事业成败,重在规划p268徐庶

司马识出空城计:保存对手,保护自己p717武侯弹琴退仲达

审时

庞统三策得益州:明确方案,成功之本p452庞士元议取西蜀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欲使击汉中张鲁。刘备却屯兵葭萌,“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伺机夺取益州。次年,曹操击孙权,孙权求救于刘备。刘备致书刘璋云:“孙氏与我本为唇齿,关羽兵弱,今不往救援,则曹操必取荆州,忧患甚于张鲁。”并请刘璋资助兵员一万及军需。刘璋只愿借给他“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刘备拍案大怒:“吾为汝御敌,劳力费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土卒效命乎?”由此二刘在利益上的矛盾很快转变为公开的军事对抗。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行动?刘备问计于庞统。庞统向刘备献上中下三策:“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刘备比较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于是,采用了庞统的中策,轻而易举夺了涪水关,然后下雒城,取绵竹,直捣成都,最后占据蜀中,奠定了与魏、吴三分天下的基础。

就庞统三策的内容来看,风险都很大,并无必胜的机会,不是很容易下决定。

所谓的下策退还白帝,就是将刘备的军队全面撤离益州,驻守在益州与荆州的交界,再慢慢另外构想如何攻取益州。这是一条消极的策略,并不是进攻益州的方法,而是撤退等待机会。从后来的情况看,此时广汉太守张肃察觉其弟张松与刘备通谋不轨,惧怕祸及己身,向刘璋告发了张松。刘璋遂杀张松并敕白水关戌守将,文书不再与刘备通报。如果刘备采取这条消极策略,将再也没有机会占领益州。

上策直取成都,刘璋不擅于军事,向来又无备战准备,如果大军突袭,一次便可成功,但孤军深入,如果敌人有备,恐怕就会全军覆没,再也无法东山再起。况且刘璋现在已经对刘备有戒备心理,很难判断他是否已经有了作战准备。家底本就不厚的刘备当然不敢冒此大险。

中策“佯以回荆州为名”,诱出涪关守将杨怀、高沛,“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先取涪城”,然后再取成都。这种翻脸杀人的招式,虽然阴险,但是有效,尤其刘备当初还是以盟军的身分进入益州,协助刘璋抵抗宿敌张鲁,益州人都很相信刘备。这条计策成功概率最大,最后也的确成功了。

庞统为刘备献三策这件事说明:作为一名决策者,最重要的是眼力,是选优能力。决策就是从拟定的诸多方案中选择一最优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过程。选优的前提是多方案,选优的过程是利害相较,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如果只有一个方案,那就失去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如果没有对每个方案的论证和评估,决策就失去了依据,决策的趋利原则就得不到保证。

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案好,不能单从方案自身来评定方案,而应当从自己的目标和战略全局的态势着眼。庞统为刘备提出的上、中、下三策,是就军事斗争中的利弊得失相比较而言。刘备选择何策,则有其政治目的。政治是全局,军事斗争失去了政治目标就没有方向。领导者一定要有战略头脑,否则眼光只局限在局部上,就会使自己视野狭窄,看不到大局,看不到宏观上的发展趋势,常常会因小失大。刘备要以自己这个“明主”取代刘璋那个“暗主”,不仅需要有个出师有名的借口,还需要表现出仁义之师的姿态,这样才有利于收服民心,所以行动不能操之过急。

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却非常草率。一个人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选择上花费的精力,竟然比花在购买衣服上的心思还要少。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

企业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没有选择对明确的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有时等待的效果甚至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失败。

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今天的现状是你几年前选择的结果,今天的选择决定你几年后的状况。

请看下面这个故事:一个非常勤奋的青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仍然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向智者请教。智者叫来正在砍柴的3个弟子,嘱咐说:“你们和这个年轻人到五里之外的山中,打尽可能多的柴火回来。”年轻人和3个弟子沿着门前湍急的江水,直奔山中。

等到他们返回时,智者正在原地迎接他们——年轻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扛着两捆柴,蹒跚而来;两个弟子一前一后,前面的弟子用扁担左右各担4捆柴,后面的弟子轻松地跟着。正在这时,从江面驶来一个木筏,载着小弟子和8捆柴火,停在智者的面前。

年轻人和两个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语;唯独划木筏的小徒弟,与智者坦然相对。智者见状,问:“怎么啦,你们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大师,让我们再砍一次吧!”那个年轻人请求说,“我一开始就砍了6捆,扛到半路,就扛不动了,扔了两捆;又走了一会儿,还是压得喘不过气,又扔掉两捆;最后,我就把这两捆扛回来了。可是,大师,我已经很努力了。”

“我和他恰恰相反,”那个大弟子说:“刚开始,我俩各砍两捆,将4捆柴挂在扁担上,我和师弟轮换担柴,不但不觉得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最后,又把他丢弃的柴挑了回来。”

划木筏的小弟子接过话,说:“我个子矮,力气小,别说两捆,就是一捆,这么远的路也挑不回来,所以,我选择走水路……”

一个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取成都也好,挑柴禾也好,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