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入理解中日两国语言的语气

日本人与中国人 作者:(日)陈舜臣


我曾接待过一位东南亚华侨,当时电视正在播出高中棒球赛,当画面为拉拉队席时,我马上告诉他:“这是A高中的拉拉队席。”

如果不这样说,他就会误以为是B高中的拉拉队席。

为什么呢?因为A高中的拉拉队席所竖着的旗帜上写着“必胜A高!”几个大字。

这似乎是“一定战胜A高中”的意思,所以看起来应该是B高中的口号。

当然,旗帜上写的意思是“我们A高中必胜”,但中国人不会这样理解。

一位有名的日本提督挥毫写下“见敌必灭”的匾额,中国人一见,就侧首思量:一见到敌人,就必定灭亡。

这样理解就不对了。如果自己这方灭亡了,那不是打败仗了吗?

当然,这是想说“见敌必灭之”,即看见敌人一定消灭他。

这样理解就不对了。如果自己这方灭亡了,那不是打败仗了吗?”

因为少了宾语“之”,一字之差,意思就完全倒过来了。

碰到幽灵和鬼这样的情况,经熟练的翻译家之手,问题就会解决。“必胜A高”、“见敌必灭”之类的用法,则似乎更不会弄错。不会有声援对手的拉拉队,更不会有宣扬必败信念的联合舰队司令官。

这类错误出现得太明显了,凭初步常识马上就能明白。

——啊,这是日式语法。

相比之下,刚才列举的“杀”字,它的语感的微妙差距就更可怕。

虽然只是微妙的差距,但误解一旦积累起来就危险了。如果没有察觉到误解,不知会错到哪个地步。

日中两国这对邻居,与其寻求相似点,不如尽量寻找相互的差别,并将差别扩大化,认识到:

——对对方真是一无所知。

这样比较好。

因为使用相同的文字,就认为对方大致会明白。这个“大致”真是不可靠,有时简直是谬以千里。

不了解对方——请从一张白纸的状态开始。当然,这是对两国国民的共同希望。

语言语感的差别,在同一个国家内也存在。

例如,“马鹿”和“阿呆”1,虽然都是骂人的话,但理解的方式在关东和关西各不相同。

在关东话中,“马鹿野郎”简直像说话时的伴奏,随便使用,被骂的一方也习惯了,并不觉得受到辱骂。反倒是被骂作“阿呆”,则会觉得被当作白痴,感到伤心。

相反,在关西话中,“阿呆”出现在极平常的对话中,也不会造成大风波。因为原本的辱骂色彩变淡了,于是要恢复原意,就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多”字,如“多阿呆!”如果不加就没有力度。被叫做“阿呆”没有什么感觉,而被骂作“马鹿野郎”,简直像被骂作畜生一样,有人会勃然大怒。

不过,现在两地都了解各自的习惯,“马鹿”和“阿呆”的语感都差不多相同了。

这可以说是相互理解的成果。关东人被叫做“阿呆”,就会想起电视上的关西场景。“啊,不过是一句话而已”,这么一想就没事了。关西人被骂作“马鹿野郎”,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了。

能有这样的结果,功劳都应该归于电视、收音机、漫画、小说等媒介。

另外,出于调动工作等原因,人的交流十分频繁,休闲热让旅行者越来越多,这对增进相互理解也是一种帮助。

日中两国的交流很有必要,因为需要以此加深相互理解,消除误解。

再重复前面已经说过的话:

——对中国一无所知。

——对日本一无所知。

日中两国应该回到这个起跑线,重新出发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