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指出了秀吉的狡智,同时稍微称赞了他善于用人这一点。
但是,对他的好色和凶残,也不遗余力地加以笔诛。
性淫嗜杀。见京都富民妻美貌者,夺而为妾。又闻丰后王(大友家)之妻甚美,命来京都。但其妻守义未出京,秀吉命王出朝鲜。又秀吉之婢一时参拜寺院晚归,怀疑有奸情,抓以和尚为首的寺众五十三人,在市中处滐刑。对秀吉的鹰张网之人,见者十四人,皆被杀。
于护屋岛(名护屋)等地筑四城池,名为“众快乐院”,各城周围三四里,大石高耸三四重,河(濠)宽二十余丈,其中建宫殿。大楼阁九层,饰以黄金,下隔寝殿百余间,选民间美丽女子藏于其中。每夜东西游卧人不知,以防暗杀……
似乎“众快乐院”是听说了“聚乐第”而记下来的,地点是护屋岛则错了。但是,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太阁喜好奢华。
另外,还提到了每天晚上不定睡的地方以防止暗杀的谨慎用心。
如此这般,虽有传闻失误,但也很好地抓住了秀吉这个人的本质,描绘出了轮廓。
与《明史·日本传》中的秀吉相比,《两朝平攘录》是一个民间人士的著作,它更生动地描绘出了秀吉的肖像。这是因为《明史》是张延玉编纂的,是朝鲜之役之后百数十年的事。
从这一点来说,《两朝平攘录》写于万历丙午年,当时正值日本的庆长十一年(1606),距离秀吉死后日本军从朝鲜撤退仅仅八年。所以该书关于秀吉的传闻,栩栩如生,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
3
令人感兴趣的是,《两朝平攘录》卷四的结尾,记载了浙江省台州宁海人苏八成为俘虏被送往飞兰岛(平户),亲眼所见了关白秀吉。
那是万历十八年(1590)的事。因为关白对萨摩的藩主发怒,就授予飞兰岛主千名士兵,命他征讨萨摩。苏八也从军了,他相当近距离看到了关白。
关白左颊有黑痣数点,脸似犬形,年六十余,只有一子近三岁。萨摩不征而服……
在日本把秀吉叫做“猿面冠者”,苏八却说似犬形。
但是,万历十八年是天正十八年,这一年秀吉出征小田原。所以,对苏八这个人物的话,也要提高警惕。不过,“黑痣数点”的描写倒是很逼真有趣。
在中国诸书里登场的秀吉,被写成狗脸、扫厕所的之类,是反面角色。因为他是战争对手的头目,如此描写可以激起“鬼畜美英”式的敌忾心。
其中的杰作,说秀吉是中国人。秀吉出身卑微,但位极人臣,确实是伟人。这样的杰出人物,不可能出自那个狭小的东海岛国,他大概是中国人吧——这是“中华思想”的表现。日本也曾经想证明成吉思汗是源义经1,同样的想法,促使“秀吉是中国人说”的出现。
“秀吉为华人流入倭国”,在《惩毖录》中有这样的记录。
或也有可能是奔走于讲和签约的沈惟敬们,想缓和明朝的反日感情,因此有计划地散布谣言——“对方的大将,实际上出身于我国”。
《日本犯华考》中说:“关白以华人篡夺山城之君(天皇)。”
实际上,战争一结束,敌忾心也收起来了,可以变得冷静了。这样一来,就能听到一些表扬秀吉的话。
清初王士祯的《香祖笔记》中记载说:“尝从辽左(所谓南满洲)得倭帅丰臣书一纸。书间行草,古雅苍劲,有晋唐风。是朝鲜破后,求其典籍之书也。”
日本出兵朝鲜,得到的附赠品是把朝鲜陶工带回日本,振兴了陶艺。这是文化方面的副产品,不过搜集典籍,似乎也是太阁的命令。
这是对他国文化遗产的失敬,当然是不值得敬佩的事。但是,比起烧毁破坏,要好多了。对这件事,王士祯评价说:“鳞介之族尚能好古如此。”
“鳞介”就是鱼鳞和贝壳。海滨渔夫之国的首领好古,这值得感叹。这是王士祯的口气。
王士祯所见的丰臣秀吉的信是什么样的呢?
从中国人看来,书法被评价为有晋唐之风(王羲之、颜真卿),大概是指写得相当好吧。但是,太阁大人在日本尽管威风凛凛,也没听说过他字写得好。
署着秀吉的名,也许是五山学僧写的。
不过,秀吉为什么出兵朝鲜呢?
陶工和典籍是副产物,当然不会为了这些发动战争。或许是对中华之物憧憬,但也不会成为直接的动机。
关于秀吉出兵的动机和原因,好像还没有定说。
也有人说,这是出自秀吉幼稚的浪漫幻想。
被称为夸大妄想也没有办法,实际上,也并非完全如此。再晚二十年或是三十年,也许会变得不再是夸大妄想。
半世纪后,大明帝国为清王朝所灭,当时满族男女老少共二十万人,另一种说法是十万人。
不论如何,人数很少的民族,率领不能算是强壮的满洲兵(关于满洲兵的实力,内藤湖南作过考察,评价说没有蒙古的元军强),征服了四百余州。明的政治腐败堕落至此。
秀吉出兵朝鲜就有二十万兵,据推定,还有约三千万人口的国土作后盾。在国力、战斗力方面,满洲都比不上日本。
总之,明帝国的堕落,在朝鲜之役时,还不是那么严重。此役以后,开始急速腐败。还不到二十年,宦官魏忠贤这个不学无术的小人就垄断了政治,使国家疲惫凋敝,四处流贼蜂拥而起。
朝鲜之役发生得太早了——大概不少日本人因此觉得很可惜吧。
但是,明帝国因疲弊而败给满洲军团的一大原因,是朝鲜之役的战费支出和其他方面无法承受的事实。
秀吉出兵朝鲜,用春秋笔法来写,就是让满洲军团功成名就,即俗话所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从日本国内的政局来看,这次战争中未出兵的德川家积蓄了力量,在秀吉死后得到了天下。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秀吉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三国(日本、中国、印度)彰显功名,让唐、南蛮臣服,因为这种权力者的“罗曼蒂克”,让敌我双方几万名无名的士兵倒在战场上,真是够呛。
也有人说,秀吉是为了保丰臣天下的安泰,削弱诸大名的实力而发动战争的。如果这样的话,没有向最有实力的德川家下动员令,是很大的疏忽。
也有人说是为了恢复对明贸易。
据朝鲜《宣祖实录》记载,日本的说法是:
南满、琉球皆是外夷向大明奉贡称臣,日本为一弃国,未参其列。前以此意请朝鲜欲传大明,朝鲜牢不肯许。不得已举兵出来。
或是:
日本不朝贡天朝已久,嘉靖十二年以来断绝相通。更欲朝贡,朝鲜阻绝入贡路,以此来攻。
“想向明朝贡,朝鲜阻扰,所以来攻”——这是引用小西行长的话。
“朝贡”这个词很复杂,大概可以理解成贸易。
4
明以“海禁”——禁止和海外的交通,为国是。
不过,也不是说国际贸易全都不行。也有漏洞,那就是“朝贡”。
仰慕中华皇帝圣德,臣从的诸外夷都送来贡品。怜恤远道而来的外夷,明皇帝接受进贡。但是,反过来要下赐数倍于进贡品的物品,这就是“朝贡”的风俗。
朝贡与回赐——贸易以这种形式进行,而且只能以这种形式通商。朝贡是赚钱的生意,对外夷来说是赚钱,而对接受供品回赠更多的明王朝来说,就是赔本。
因此,在明王朝看来,不能这么容易就让他们来进贡,所以设置了很多限制。东北的满洲族,也是因为被过于限制进贡,于是抵抗起来,最终灭了明。
在足利义满写给明朝的贺表(庆贺永乐帝即位的信)中,写道:“日本国王,臣源,表……”
向外国称臣,这是国耻,因此评价很差。
但是,不这样就无法朝贡。而且,朝贡的前提就是,被奉为哪里哪里的国王,必须接受“日本国王之印”的印章。
明永乐帝在写给足利义满的国书中说:
咨,尔日本国王源道义,知天道,达理义,朕登大宝(帝位)即来朝贡。归乡之速,足以褒嘉。
意思是说,朕即位后,马上就来朝贡,对其迅速反应十分佩服。
被封为国王,也不一定就被允许朝贡。朝贡就是如此大的恩典,被封为国王,仅仅是得到了被允许朝贡的资格。
虽然有很多理由,但依我看来,丰臣秀吉很重视贸易的利益,这一点不能否认,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征服四百余州。
和战争打过交道的武将,必然是合理主义者。丰臣秀吉也不可能仅仅是浪漫主义者。
就如后来的议和交涉所主张的,首先从朝鲜入手,让它割让四州左右,这大概是基本底线。然后根据战况,到时再看,当时无疑是这样开始出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