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中交往与朝鲜之役(4)

日本人与中国人 作者:(日)陈舜臣


6

小西行长们只要在贸易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就行了,于是见目的已经达到,便开始奔走于终战工作。

为了讲和,必须要糊弄秀吉。

平壤被夺回,秀吉已经动了讲和之念,但日中两国的条件有云泥之别。

秀吉的条件有七条:

一、让俘虏朝鲜二王子归国。

二、迎娶明的皇女为日本后妃。

三、恢复勘合贸易,让船舶往来。

四、日中两国大臣交换誓词。

五、返还朝鲜四道及国都。

六、以朝鲜王子和大臣为人质。

七、让朝鲜权臣立誓累世不犯日本。

明朝的条件是:

一、返还朝鲜全土。

二、二王子归国。

三、关白秀吉谢罪。

秀吉是战胜国的态度,明朝拿出兴师问罪的姿态,两国不可能谈得顺利。

所以,只能糊弄。

例如,与明的皇女的通婚是不可能的,沈惟敬对明王室说,日本希望“和亲”。

“和亲”就是成为亲戚,有通婚、和好的意思。用得很妙。

最后黔驴技穷,甚至伪造了关白秀吉的谢罪文。内容是:

特请赐册封藩王名号,如此,世世为藩篱之臣永久献海邦之贡。

“册封”就是承认输了,“朝贡”就是交易。如前所述,册封是朝贡的前提,但不是受册封后就自动允许朝贡。

明王室的决定是:

许册封,不许朝贡。

一经动武,如果许册封和朝贡,周围的野蛮人也许都会仿效。所以,只允许一件:

封尔日本国王。

带着诰命书,沈惟敬于庆长元年(1596)来到大阪城。

当时,正使是李宗城,副使是杨万亨,沈惟敬只是随员。

不过,知道内情的正使李宗城,因害怕而从釜山逃亡,并佯装发疯。

不得不升副使杨万亨为正使,沈惟敬幸运地当上了副使。

九月一日,使节到达了大阪城。

丰臣秀吉对明国国书大怒,当场撕破扔掉——这一场面很有名。

《日本外史》中也说:“立脱冕服,抛之地,取册书扯裂之。”

然而现在,诰命书仍然存在,并没有撕破的痕迹,因为诰命书是写在棉布上的,没那么容易被扯破。这应该是赖山阳虚构的。

实际上,九月一日秀吉见明国使节时,受领了诰命书、日本国王之印,以及其他明朝冠服等。而且,第二天,秀吉穿上明朝冠服,设宴招待明使。

秀吉没有学问,大概对诰命书的意思不太明白。但是,对“封尔日本国王“是明白的,于是收下了日本国王之印。

秀吉怒火中烧,再次命令出兵,是后来听五山学僧解说,得知讲和的七项条件完全被明朝无视。

日本有天皇在,却把天皇抛在一边,他国封自己为日本国王,这算怎么回事!

——这样来解释秀吉发怒的史家的名分论,毕竟只是后世的推测。

足利义满受明封为日本国王的例子暂且不说,德川家康在给朝鲜使节的文书中,也署名为日本国王源家康。

小西行长的终战工作失败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收买五山学僧。

如果解说国书的学僧也与小西行长串通一气的话,秀吉就完全被蒙在鼓里,成了“光身子的皇帝”了。

——明帝的皇女怎么还没来?

——人质怎么样了?贸易呢?

即使催促如箭,小西们只要借口推托:“路途遥远,诸事要花费时间。”然后等秀吉归天就行了。

这样,和谈决裂,导致第二次出兵朝鲜。

第二次出兵,对日本方面来说,战局进行得并不顺利,将士在异域陷入困境。之后,秀吉一死,日军就全面撤退了。

明治以前,日本和中国,持续最长时间的、规模最大的接触,只有朝鲜之役这一次。朝鲜之役的历史重要性便在于此。

对明治以前的中国有识之士做问卷调查——举你知道的一个日本人名。

平(丰臣)秀吉一定得分最高,得分第二高的也许都没有。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很长时间内,一说到日本人,只知道丰臣秀吉。

中国人眼中的秀吉像,如前所述,秀吉等同于日本人,秀吉像也就成为日本人像。

不,不必用过去式,印在现代中国人脑中的日本人的形象,也许还残留着秀吉的印象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