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夷”明显有蔑视之意。最终上海长官将“夷商”改为“该商”,含糊其辞,从而平息了事态。
这个事例说明了在孟子时代(公元前 3世纪左右),“夷”只是地名,而到了苏东坡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蔑称。春秋战国时期,夷也作为地名,但是指偏远落后的地区,其中已经有蔑视的意味。
有种说法认为,中国是由夏文明和夷文明结合而成。历史学家傅斯年(1896—1950)于 1935年发表了名为《夷夏东西说》的论文。文中阐述了,史书是按照尧、舜、夏、商、周的顺序来记载历史的,这种记述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然而实际上在西方夏政权存在之际,东方有夷政权与之并存。
还有一种说法,东部沿海地方的夷族一派西进,建立了殷,然而对此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并且据甲骨文记载,殷具有东方民族的性格,并且与夷族接触较多。按照傅斯年所说,由西东进的周应属夏族。
夏与夷本是同时存在,然而在夷系殷被灭后,夏系周扩大了统治区域,并在此后夏系秦统一天下,于是夏成为了重点,而夷被排挤到了边境地区,于是“夷”便成为一种蔑称。
自称为殷人的孔子,从出生来看与夷系相近,然而他所崇拜的周公却是夏系文化的代表。可以说“儒”是诞生于夷系殷的巫术,而融入了夏系礼乐体制之中。如果对《夷夏东西说》进行注解,那么所谓中华便是由夷与夏的联姻而生。这样一来,孔子本人和宗教之儒的出身都是一样的。
中华思想,有唯我独尊之意,虽然这种思想是以夏系与夷系的混血形态而存在的。
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都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历史事实的。例如,日本神话高天原中的天孙降临传说便反映出,日本民族的远祖来自海外。
《史记 ·五帝本纪》中关于四夷的传说如下:尧为天子时,舜辅佐在其左右。讙兜(人名)推荐了共工(人名)担任工师(百工之长),但由于共工淫辟(放纵邪僻)导致任务失败。负责治水的鲧(人名)未能抑制住洪水,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并且由于三苗族在江淮(长江、淮河)、荆州一带为乱,导致政治混乱。于是尧听从了舜的进言,“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史记》中反复用到了“以变……”句型,如“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共工放逐于北狄地区,使之同化为北狄。当时,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都生活在原来的边境地区,是中央流放发配犯人之所。以上虽是神话传说,但就四夷诞生而言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可以说鲧是东夷的始祖,共工是北狄的始祖,讙兜是南蛮的始祖,三苗是西戎的始祖。
从这个神话中可以得知,居住在中国边境的居民夷狄蛮戎,原本也是生活在中原地区,但由于犯下过失,于是被流放到了边境。这些犯人是从文明最为浓厚的中枢地区被强制发配到了文明意识淡薄的边境地区。
被称为中原的文明中心地,曾经也处于民族混居的状态。中国诗书中有一大特征:从《史记》到《汉书》,正史记载开始采用了纪传体形式,众多民族相继登场,关于这些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如文身、断发、发型、服装及居住情况等都有过描写,但唯独对外貌身体特征没有记载!
希罗多德的《历史》曾详细描述了民族的体貌特征。例如,关于居住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的阿尔吉帕民族的描述如下:民族中,无论男女都是秃顶,狮子鼻子,长下巴。《日本书纪》中也有关于土蜘蛛部落的体貌特征描写:身短,手长。被认为极为饶舌的《史记》中竟然没有关于外族体貌特征的描写,令人不可思议。中国的史书中,描写民族身体特征的是《三国志》中《魏志 ·倭人传》的一段记载:
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
这被认为是最初关于身体特征的描写。《魏志·东夷传》中讲到“州胡在马韩之西海中大岛上,其人差短小”,对体态特征曾进行过简单描述。
唐初(7世纪前半期)编写而成的《晋书》,对 350年一件事件的记载中,曾详细地描述了身体的特征。
319年,匈奴系的羯族王氏定都于邺,建立了后赵王朝。 350年,汉族将军冉闵发动武装政变,对羯族展开了一次大屠杀活动,死者多达二十余万人。《晋书》中写道:
高鼻多须者至有滥死者半。
汉族中高鼻梁、多胡须之人,被误当成匈奴系羯族人杀掉的,占到被杀人数的一半。
这里并没有对民族体态特征进行描写,只是讲述了在恐怖的大屠杀中有许多人被误杀,但也涉及民族身体特征。
当时社会处于民族大迁移时期。有一种说法,当时震惊欧洲的北匈奴实际上是匈奴( xiong-nu)的一个支流。当时会见匈奴首领阿提拉的东罗马使节随员中有位名叫普里斯科斯的欧洲历史学家,他对匈奴人的外貌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身材矮小粗壮,一张大脸上镶嵌着一双灰色的小眼睛,鼻子扁平,没有胡须,头发稀少——与高鼻多须恰恰相反。
出生于法国的英国著名学者拉库伯里( 1854—1894)曾不断提出一些新奇的论点,震惊世人。他认为,匈奴是政权名称而非民族名。我赞同他的这一观点。草原上的许多游牧民族,在优秀的游牧领袖出现后,便会服从对方的领导。蒙古民族、土耳其民族、斯基泰民族,等等,他们在优秀的指导者领导下,生活可以得到保证,因此甘愿服从听命于他。这样一来,各民族之间便产生了混血儿。
既有高鼻子的人,也有扁平鼻子的人,身体特征差异不太明显,自然也不会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据《晋书》记载,后赵冉闵屠杀的二十万人中,有一半属于汉族人被误认为匈奴羯族人而被杀死。由于《晋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妖魔鬼怪之事和神奇不经之语,因此被普遍认为可信度不高。然而《晋书》毕竟是正史,即便二十多万的一半有所夸大其词,那么至少有数万人被杀。容貌的相似,除了由于生活样式相似以外,混血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