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太后下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张煌言与孝庄皇太后是同一时期的人,他进行抗清斗争,他肯定在清朝的统治者身边有间谍。有的人可能觉得,不可能吧,你想想那阵儿,明朝的官民望风投降,你还去考证,凡是投降的,你原来当什么官,你现在还当什么官。
现在我在张煌言这儿,在鲁王这儿,我当的是尚书,我当的是什么,现在还当这个官啊。他为了拉拢汉族地主,只要投降我就信任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一个满洲人打天下,他在这方面应该是不会太过于的甄别。
所以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张煌言在皇太后身边,在清朝的高级官吏,汉族官吏里面,一定有间谍,他对于清朝政府的一举一动,应该有很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如果您连个间谍都不派去,您怎么样知己知彼啊,您怎么样与人家作战。当然,这个间谍了解太后结婚这肯定是副业,这不应该是他该干的事,他应该干的还是刺探军事情报,但是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张煌言肯定就会改了,就会认认真真地去大肆宣传一番。所以人们认为,这第七首诗是当时人写当时事,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八首:
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阏氏,少数民族,蒙古高原上有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人,其首领叫单于,匈奴族人首领的妻子叫阏氏。这一首诗他说掖庭又说册阏氏,这个少数民族头儿又结婚了,又册了一个妻子。正宫才叫阏氏,比如说我们讲那个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嫁以后也叫阏氏。这里面说又结婚了,这册的阏氏是谁呢?孀闺,孀,寡妇,这个册立的正宫娘娘结过婚,是寡妇,册立一个寡妇,当自己的正宫,这指向多明显啊?第三句咱不解释了。第四句,错将虾子作龙儿。虾,满语侍卫叫虾,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当时的官叫领侍卫内大臣。这不这个官职正好用虾子,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啊,他只有一个闺女啊,那谁来继承他这个家产呢?多尔衮那个时候把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过来,将来我的家产,我的所有的东西,包括我的爵位,身份都由你来继承。这个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他已经过继给了多尔衮了。如果我们说,多尔衮与皇太后结婚了,那你还要人家的儿子干嘛,这皇上不就是你的儿子了吗?弄错了,你赶紧把他轰回去,现在有人管你叫爹了,你没必要过继你弟弟的了,你妻子的亲儿子,管你叫爹是正常的,你何必要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呢?所以人们认为啊,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个事实,又一个论据。
那么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持太后下嫁说的人认为,在1660年,顺治皇帝有一次颁布了一道谕旨,里面露出了蛛丝马迹。这道谕旨的背景是,1660年12月24日,按公历说,已经1661年了。在这一年的旧历腊月,他的乳母李氏病故,他写了一个谕旨,这个谕旨里面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里面,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么几句话,一个是“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另外一句是“皇太后萦怀弥切”。这道谕旨真太奇怪了。五岁的一个小孩,当了皇上,这皇上他怎么会不跟他妈妈在一起呢?小孩肯定住在宫廷大内里面,偌大的一个紫禁城,里面就一个男的,就这么点一个小孩住这么大一个房子,他妈哪儿去了呢?他妈为什么和他每经累月才能见一面呢?而且后面的话说,这个皇太后萦怀弥切,那么你为什么不看你儿子去呢?他不就一个小孩吗?他能跟那儿办什么正事?你为什么不看他去?
话又说回来了,皇太后想你,你这个小孩,你怎么不去看看你妈呢?一个月见不着一面?这中间肯定有问题,是什么夹在了太后和顺治皇帝的中间了呢?谁能挡得住这个去路?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多尔衮,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恰恰就认为,一个月方见一面,那肯定是太后不在宫里,她住哪儿呢?她住多尔衮他们家了,所以自然一个月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次。所以,这是第五个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