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将对“蚁族”的基本概念及产生原因进行介绍,并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蚁族”的心理状况、性—爱情—婚姻、收入状况、职业状况、教育状况、网络行为以及集体行动倾向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章省略了复杂的模型推导,而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了研究结论。当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课题组另行出版的学术专著中了解到这些结论的详细演算过程。
一 基本概念
1.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从名称可以看出,该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即该群体成员均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就限定了群体的界限,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农民工以及务农青年不属于此群体的范围之内。此外,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80后”占到调查总数的95.3%。也就是说,该群体以“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为主,是一个“80后”高知群体。
该群体是低收入群体,群体中大多数人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为主。群体中甚至有的完全处于失业状态,全靠家里接济度日。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既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低于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工资,因而可将其定位为低收入群体。因此,该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中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体。
该群体呈现出聚居的生活状态。根据课题组研究显示,该群体主要聚居于人均月租金377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个聚居区域——“聚居村”。
这一群体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课题组研究表明,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大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
2.蚁族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名称虽然一目了然,但文字过长,不便于记忆。因此,我们采用“蚁族”来命名该群体,不仅指代简单准确,而且抓住了这一群体的本质特征。
首先,蚂蚁具有较高的智商。据相关研究表明,蚂蚁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的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蚂蚁的高智商能用来描绘该群体所具有的“高知”、“受过高等教育”等特点。其次,蚂蚁属群居动物,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这也与该群体在物理状态下呈现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蚂蚁很弱小,但若不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蚂蚁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蚁灾),因此有人称蚂蚁为“弱小的强者”。蚂蚁这些特点与该群体弱势、低收入、不被人关注,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等方面极为相似。
此外,蚂蚁还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优点,而恰恰是这些优点,与这个群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比如蚂蚁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要么翻过或钻过障碍物,要么绕道而行。还比如蚂蚁所具有的期待情怀: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此外蚂蚁还有勤勤恳恳、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等。这些特点,都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真实写照。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3.大学毕业生“聚居村”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又称为“蚁域”。它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自然村行政单位,而是指一定行政辖区范围内出租屋相对集中,且房屋出租对象主要为刚毕业大学生的聚居区域。“聚居村”住宿条件简陋,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发廊、小作坊、小诊所、小网吧、成人用品店和低档娱乐场所等各类经营门店大量集中且无序增加,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生活状态堪忧。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问题,小小的“聚居村”折射出一幅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生存现状的结构图。
4.校漂族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包括留在大城市)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学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住在学校及其周围,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学习,去操场踢球,在学校上网,还经常到学校听课和各种讲座、参加考研培训以及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学校的公共场所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而事实上已经走上社会,与学校并无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与“蚁族”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校漂族”是以考研毕业生为主,日常消费多由父母供给;而“蚁族”则多以从事低收入工作为主,即便是考研,也大多是边工作边学习。其次,“校漂族”多散布于学校内和校园周边,居住方式很少呈现聚居形态;而“蚁族”则位于城乡结合部,一般远离高校,但交通便利,居住方式呈现出“聚居村”状态。此外,“校漂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分配与双向选择”并行之时,此后便连年存在;而“蚁族”则是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大背景下,大城市中新近出现的身份地位群体。
可见,“校漂族”和“蚁族”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产生原因,不能作为同一个群体来加以描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