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殷海光一本旧作说起

靠不住的历史 作者:谢泳


我手边有一本殷海光的旧作《逻辑学讲话》,1943年10月重庆初版,1946年4月上海再版,列在“青年文库”丛书里面。这套丛书很大,约有近七十本,多数是很专业的著作,如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孟森《清史讲义》、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和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等,也有如范存忠《英语学习讲座》、陈之迈《读书指导》等通俗读物,殷海光这本也属此类。丛书由当时的“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丛书的主编是朱云影、程希孟、赵纪彬。编审委员会有方东美、冯友兰、洪谦、陈大齐、宗白华、黄建中、范寿康、汤用彤、梁漱溟、贺麟。

殷海光,本名殷福生,1942年从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本来金岳霖想让他留校任教,但最后没有成功。他到印度参加远征军,但八个月后因为不适应军队生活回到了重庆。这本书可能就是这一时期写的,他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他在序里说:

这本书是为一般人而写的,我希望它能使读者多少得到真实的“逻辑之感”以及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之确切的体会。

为求适合目的,一方面我用了如本书里所表现的体裁,另一方面我必须从常识出发,因此,这本书内所讲的既说不上是古典逻辑学又说不上是现代逻辑学。

假若我是忠实于逻辑学,那么我应该承认因为被这本书底性质所限制,使我在此重大地牺牲了逻辑学的谨严。

可能出于通俗读物的缘故,殷海光后来很少提起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过台湾桂冠出版社出版的《殷海光全集》,不知道书里是不是收了这本,但看国内出版的关于殷海光的传记,对这本书也不注意。汪幸福《殷海光与蒋介石》中提到陶希圣向蒋介石引荐殷海光时,给蒋送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普及逻辑知识的《逻辑学讲话》”。

这本书是用两个虚构人物严明与石威的对谈方式讲授一般逻辑学知识,非常简洁,文笔生动流畅。两个虚构人物的名字“严明”和“石威”,大概是取“严密思维”的谐音。从纯粹写作的角度看,这本书展示了殷海光的写作才能。作为一本普及逻辑知识的通俗读物,今天还有重印的价值。因为偶然看到了殷海光的这本书,也就想起了一些关于他的研究情况。

好多年前就听说章清、王中江两位先生各有一本殷海光传在台湾出版,但一直没有看到。最近内地出版了王中江的《炼狱——殷海光评传》(群言出版社,2003年10月),应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关于殷海光,近几年内地有不少人在研究。前两年湖北汪幸福先后出版了《殷海光传》和《蒋介石与殷海光》,应该说是内地比较系统的关于殷海光的传记研究。还有贺照田先生也在从另外的角度研究殷海光。

内地关于殷海光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完整的资料。湖北虽然出版了一套四卷本的《殷海光文集》,但作为研究使用是远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内地研究殷海光局限性还是比较大,因为对这样的历史人物,目前的评价尺度还受到较大限制。我所看到的内地关于殷海光的研究成果,都有这样的问题。虽然可以理解,但必须清楚,有些限制如果不突破,研究就深入不下去。

要研究殷海光,先要研究当年的西南联大,要研究西南联大,就要先研究20世纪的左翼思潮,在这个背景下观察殷海光的出现就有了新的意义。关于西南联大的传统,目前的研究也还有很大局限。一般来说,除了它的革命传统和学术传统近年得到肯定外,它的自由主义传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后来的成长道路,一时还难以说清。另外,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和最后选择以及个人的悲剧命运中,到底有哪些是属于时代的,而哪些是属于个人性格和历史偶然因素造成的,这些东西只有在完全开放的学术研究中才能进行深入探讨。殷海光在台湾的遭遇,可以和比他年长近十岁的储安平好有一比。在同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这两位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曾与胡适有过许多联系,但最终在思想和实践上,他们两位都与胡适有差异。而殷海光的命运和储安平的命运也完全不同,殷海光没有停止思想也没有停止奋斗,但储安平什么都做不成了。可不可以说,在对时代总体政治文化精神的判断上,殷海光在离开大陆时与胡适有同样的眼光,但到了台湾以后,殷海光却又重走了当年储安平的路,没有能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达成平衡?

历史有时候要从后来的结果看,思想和政治之间有没有平衡点要看一个人对时代的直觉。早年储安平和殷海光都有这个直觉,但没有把这个直觉保持下去,这方面他们还是都不及胡适。殷海光曾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就思想努力的进程而论,他要超过胡适至少一百年,超过唐(君毅)、牟(宗三)三百年,超过钱穆至少五百年。他认为这些知识分子在种种幌子下努力倒退,只有他还在前进不已。话说得极其坦诚,但又稍嫌简单。知识分子的思想如果一味被理想和激情驱使,有时候思维会变得极端,李敖晚年的变化,让人们对那种完全靠激情思想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保持了一些距离。

储安平的时代有《观察》,殷海光的时代还有《自由中国》。这些杂志都是他们自己办的,应该说,作为言论自由的前提,他们得到了相当的空间,但他们在这个空间里没有把握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当然责任不在他们,但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