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姚的兄弟 ,姚的篮球
人,谁也离开不朋友。
姚明会聊天,也喜欢聊天。他在休斯敦的休闲方式之一,就是叫上两个朋友,找家饮料店,喝个波霸奶茶,坐在阳光下,上天入地,胡扯一气。
在美国,姚明学到一个词儿“MEN'S TALK”,翻译过来,就是老爷们儿之间的对话。其实,老爷们儿之间说什么,不重要,无非是看了什么书,哪部战争片拍得好,那个队打得好,这两天的比赛看没看,地球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小事。哪怕就是一场比赛里的一个扣篮,也能连比划带评论地侃上一个小时。这老爷们儿之间的对话,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是几个朋友凑在一起,不用琢磨家长里短,不用惦记柴米油盐,能暂时躲开工作、家庭,躲开那些生活中现实沉重的东西,逗逗闷子。
任何一个成年男人都需要这样的朋友,姚明也一样。他希望他的朋友能在内心和他平起平坐,也都正直,都热爱篮球。这些要求看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做到,能透过附加在他身上的各种光环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实在太难。
Two Yao
一路走来,姚明身边出现过很多人,大多数都自动或者被动地消失了。一是因为他的身高,再加上那远远超过身高的名气,曲高永远和寡。明白姚明心里想什么,也能让姚明知道自己想什么的人越来越少。二是因为姚明发现自己很难认清楚身边人的真面目,他曾经皱着眉头说过这么句话:“我根本看不清,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出现在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试图把自己最好、最善良的一面展示出来,我根本没有机会认清楚他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所以,姚明很珍惜友谊,对于他来说,得到友谊比普通人要难很多。但和姚明维系友谊绝不容易。
姚明去了休斯敦八年,还让他时时惦记,没事儿打个电话的,回国之后能一块儿吃喝、把酒言欢的人,只剩下寥寥几位。抛开这几位不谈,八年来,在休斯敦算得上姚明好朋友的,只有三个:史蒂夫?弗朗西斯、迪坎贝?穆托姆博和姚安鸿。时至今日,前两个与姚明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没事儿就打电话,总能坐下来一块儿吃饭聊天的,只剩下姚安鸿一个了。
对于NBA球迷来说,前两个名字耳熟能详,我们先来说说第三个——姚安鸿。
姚安鸿是中国人,祖籍江苏。祖父是国民党军人,解放战争末期,携家带口远赴台湾。姚安鸿的父亲也是军旅做派,娶了一台湾当地女子。从小到大,姚安鸿都是跟父亲说国语,跟母亲说台湾话。十三岁时,他随家人移民到了休斯敦。刚到时,英语说不利索,在学校里沉默寡言,没事儿就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在课堂上埋头看。后来说起这事儿,姚明想起刚到美国时,自己也是捧着金庸的小说打发时间。
每个刚到美国的孩子,都要取个英文名。那时,他还小,也不知道该起个什么样的名字,打开人名辞典,从A开始看,第一个认识的是Andy,于是,他决定自己的英文名就是Andy了。
在美国,姚安鸿这个名字几乎没什么人叫,除了家里人,所有人都叫他安迪,他的名片上写的也是Andy Yao。我和姚明叫他胖安迪,或者省略名字,直接叫他胖子。姚安鸿很高,1米93,体重也大,230多磅,换算成市斤,大概是210斤。喜欢打篮球,总说自己年轻时扣篮的往事,我们撺掇过他很多次,也给了他足够的训练时间,却从没成功过。每次扣篮不成,他就捏着肚子上的那一层脂肪,嘟囔着说:“当年我扣篮的时候,哪有这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