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承认一些选拔活动确实很有趣,但我也不禁想问,这些参赛者的家人和朋友哪里去了?难道就没人告诉他们,他们的真实水平吗?难道就没人让他们看清现实吗?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参赛者根本无法实现他们的梦想,唯独他们自己不知道。
怀有梦想是不够的,急切地渴望实现它也是不够的。这些参赛者对梦想充满热情吗?是的。他们对梦想执著吗?执著,至少在那一刻是这样。他们能实现成为美国偶像的梦想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天赋、努力和梦想
对比一下安迪·赫尔的故事。他是EQUIP基金会、音久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赫尔的儿子。安迪一直很热爱音乐。他的母亲沙伦说,安迪还没学会说话就已经会唱歌了。虽然家长们通常都会让孩子学音乐,但沙伦却让安迪放弃音乐。
安迪8岁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吉他,他不由自主地着迷,并开始自学吉他。他还学了其他乐器,比如鼓和钢琴,不过沙伦说他似乎对弦乐器有种特别的天赋。六年级时,他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这也在意料之中。他和朋友曾在多伦多——他的家乡——附近一个冷冰冰的混凝土房内练习音乐。13岁时,他开始和一个朋友通过电话定期创作歌曲,用录音机记录作品。
上高三时,安迪非常厌学。他准备退学,想在音乐上有所作为。他父亲的反应是,“你有什么计划?”安迪考虑了一下,向父母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他要离开学校,在家自学四年级的课程,而且会做记录。安迪说他每天花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他就有时间创作歌曲、组建乐队、筹集工作室所需的资金,以及录制专辑。父母同意后,他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同时学习也按计划顺利进行。一家音乐杂志社给他提供了一些资金,在他们的帮助下,那一年他实现了录制专辑的目标。
虽然安迪没有发行那张专辑,但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强化了自己的乐队,将乐队命名为曼彻斯特管弦摇滚乐队,他了解了音乐的商业运作,并提出了下一步计划。大多数年轻的音乐人都热衷于与唱片公司签约。为了尽快拿到预付款,他们把权利让出去,放弃了对自己音乐的控制权。唱片公司支付给他们一大笔预付款,于是乐队就得拼命工作为公司挣回这笔钱。如果乐队的努力没给唱片公司带来预期的回报,就会被公司放弃,通常会从此销声匿迹。
安迪却另有打算。他不想因与唱片公司签订合约而掉进陷阱。他打算在网上发布自己的音乐,并通过巡回演出的方式建立乐队的歌迷群。他还想创建自己的唱片公司。受最喜爱的棒球队亚特兰大勇士队的启发,他将公司命名为“最爱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