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物类属的把握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周围的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条理,分类的过程又是很好的“思维体操”。通过培养孩子的分类意识,可以尽早地让意识发挥能动作用,进而促进孩子锻炼自己的分类能力。
之所以突然想到这个命题,主要是因为我从自己所历所闻中感到分类能力的培养至少有三个重要意义。
1. 对事物类属的把握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周围的环境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讲的是某哲学家讲到分类的重要性时举过的一个例子:假设你进到一个房间里,发现里面有一个不知名的东西,而且你不知道该把它归到哪一类,这个时候,你肯定非常紧张,不敢去碰它!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位生物学家正在房间里休息,他的学生想跟他开个玩笑,就戴上一个怪兽的面具去吓唬他,没想到被惊醒的生物学家睁眼看了一眼“怪兽”的蹄子,闭上眼睛继续睡。事后他的学生很奇怪他为什么如此处事不惊,生物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据他所知,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吃草的!
这两个故事启发我们,对事物类属的基本把握有时候会给我们控制局面的安全感。
2. 分类的过程伴随着很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很好的“思维体操”
将形态各异的同类事物归并起来,看似一个很简单的行为,其实背后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类能力的提升本身就是对思维能力的锤炼。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分类的能力是衡量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掌握分类对于他们以后学会推理、辩论以及形成数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首先应该让他们学会正确分类。”①
3. 分类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条理
根据感性经验我们便可以体会到,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条理,我想这点无需多言。
那么,对于学前期的孩子来说,为什么要培养他们的“分类意识”而不是“分类能力”呢?之所以特地用这个提法,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根据王宪钿等所做的实验结论,分类这种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心理技能,4岁以下的儿童还很难学会。但我个人认为,不能学会这种具体的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试着培养孩子的分类意识;相反,通过培养孩子的分类意识,便可以尽早地让意识发挥能动作用,进而促进孩子锻炼自己的分类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分类意识呢?我的个人意见是:
◆ 日常生活中,我们大人自己要做个善于分类的典范,而且如果分类整理东西的时候孩子正好在身边,则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理由念叨给他听。久而久之,孩子或许就会明白同样一堆东西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看起来形态各异的东西可以归为一类,如此,便可以获得对分类的感性认识。
◆ 经常让孩子做一些由简趋难的分类游戏。开始时可以让孩子根据事物的具体称呼进行分类,比如把苹果与苹果放在一起,把桃子和桃子放在一起。等孩子大一点儿,便可以让孩子根据事物的其他性质,如颜色、大小、形状、功能等进行简单的分类。为了增强孩子的信心,可以选择孩子熟悉的事物,这样分类成功的概率比较高,不会损伤他的兴趣,因为这个阶段的重点还不是让他学会多么复杂的分类,而是培养一种分类的兴趣。
◆ 注意发挥语言的导引作用。比如,带孩子逛水果店的时候,可以故意问孩子:“宝宝,你看这个店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啊?”然后引导孩子观察水果的种类,慢慢地,孩子便会明白,苹果、橘子、桃子、西瓜等都属于水果。同样,带孩子去动物园,就可以问“宝宝,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啊?”等等。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指引下,培养分类意识,并学习到了具体的类属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