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宝贝爱上涂鸦

爱出一个好宝贝 作者:桐桐妈


绘画是儿童天然的语言表达形式,成人要尊重孩子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给他们提供安静舒适的绘画环境。不因为孩子笔下的作品远离常态的规范而指手画脚,否则孩子的创作激情将受到摧残。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画了什么,而是他们画的是否开心!

桐桐越来越喜欢在纸上“胡写乱画”了,不仅几乎每天都心血来潮,而且拿起笔来就十分专注,有时候还一边画一边念叨着:

“这个是爸爸,长着两条长长的尾巴;这个是妈妈,长着两条长长的尾巴;这个是三姨,也长着尾巴……”

“这个是公鸡,这个是母鸡……”

“这个眼睛里有眼珠子……”

……

但根据她念叨的内容去观察她笔下的“画”时,看到的却分明是一些凌乱的线条或图案,所谓的带尾巴的爸爸、妈妈、三姨之类的根本没有形成基本的人体结构,最接近图形的也不过是一个大球上漂着两根线。

如果遇到涂颜色的地方,或者手头有可以选择的画笔,则紫色和蓝色是她的最爱。有时候小家伙恨不得把所有的颜色都涂成紫色和蓝色,有一次带她在公园画颜料画,竟然把整个kitty猫都涂成了紫色调!

有时候桐桐还喜欢拉着我们陪画,偶尔还命令我们给她画这画那,画得不符合她心意了,还嚷着“不对”……

小家伙对涂鸦的日渐痴迷,让我忍不住想就这个话题啰唆几句……

正如孙瑞雪老师所说,绘画是儿童天然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他们来说,拿笔画画就像成人说话一样自然。所以一般孩子过了一岁,就会自然拿起笔来画,但直到两岁多以前,孩子“绘画”时的注意力还更多地在笔的抓握而非绘画的主题上。两岁多的孩子,则由于一年左右的握笔锻炼而具备了控制笔的能力,能够在纸上画出相对流畅的线条,这种“创作体验”让因自我意识发展而喜欢体验自己力量的他们感到了巨大的成就感,他们也因而对绘画本身产成了一种本能的好感,乐此不疲。

但这个时期的绘画还没有相对规范的形状,而是一些不大规则的线条,如果不是宝贝“自画自说”,恐怕成人很难看出其中的奥妙。但对于孩子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这些线条可不是“无的放矢”的乱写乱画,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目的,表达着他们的生活感受,被专家称为“儿童时期的符号系统”。

如果孩子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画意,我们便可以发现他们的画已经有了主题,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偏好。比如,桐桐喜欢小猫、小猪,她经常把自己涂鸦的线条命名为这两个小东西,尽管看起来一团乱麻。前些天带她回山东外婆家,她经常在纸上画爸爸,显然是想爸爸了……

对颜色的偏好也可能在这个时期有所显现,桐桐对紫色和蓝色的极度偏好便是一个例子。

那么,家有两岁的“涂鸦宝宝”,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以下是一些个人体会:

◆ 尊重孩子独特的表达形式,给他们提供安静舒适的绘画环境。不因为孩子笔下的作品远离常态的规范而指手画脚,否则孩子的创作激情将受到摧残。因为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画了什么,而是他们画得是否开心!

◆ 给孩子提供无毒的画笔,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懂得保护自己,常常会发生玩弄画笔的现象,甚至把笔头放进嘴巴,形成健康隐患。

◆ 不因孩子在墙上、地板上、床单上胡写乱画而轻易加以责怪,很多时候孩子这样做并非有意破坏家里的卫生,而是在释放涂鸦激情。所以大人宁可费些力气去擦洗,或者买可以自行消融的画笔任他们在墙上折腾。当然,可以尽量给孩子讲清不能到处乱画的道理,也可以给孩子购置一个可爱的画板或画桌,让他们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如果孩子坚持在墙上地上乱画,实在看不过去也可以果断地把孩子抱开,同时告诉孩子“墙(床单、地板等)不是用来画的,画应该画在纸上”。

◆ 这个时期的孩子偶尔还会朦胧认识到自己绘画能力的局限,有意让爸爸妈妈给自己示范。如果受到这种邀请,爸爸妈妈不要借机充当权威,以免孩子“自惭形秽”,可以在示范时多一些民主的互动,比如,画个小狗,问问孩子:“这样画可以吗?”画个小猫,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小猫漂亮吗?”那么,即使在被示范的过程中,孩子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这对于孩子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巩固绘画的信心定有助益。

◆ 鉴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对颜色产生了敏感,可以多跟孩子做些有利于色彩认知的游戏,他们的“涂鸦”将因此充满了对色彩的体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