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时至今日,无论是虚与委蛇的官腔,还是貌似诚恳的温良软语,都已难以令人信服。3月30日,中共特委开会。大家“检讨当前极度危险的局势,一致认为,除了坚决采取行动反蒋外,别无其他出路”。 但大家也明白,莫斯科之命不可违,这也是别无其他出路的。陈独秀一面复电莫斯科,说蒋介石已开始发动政变,中共必须有所准备,一面派彭述之去南京联络第二、六军反蒋,并赴汉口向鲍罗廷及中共中央多数委员陈述意见,决定进攻蒋介石的计划。
然而,他们的“武装斗争”,到底有没有具体方案?是发动兵变?把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抓起来?杀他个措手不及?还是把队伍拉走?与蒋介石战场上见?彭述之没有详言,倒是后来几位在上海工作过的苏联人,在给莫斯科的报告中说,他们原计划派两三千名工人加入到薛岳的第一师里,这样,他们在上海就拥有八千至一万名支持武汉政府的军队,可以与支持蒋介石的第二师(三千人)对抗。他们还计划让左派的第二十一师向上海方向集结,第二军、第六军向南京和苏州集结,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军事力量的对比。他们说,薛岳甚至频频征求中共意见,他该做些什么,但中共方面始终没有明确回答。 结果蒋介石得以从容地把第一师调离了上海。
无论如何,国共两党的关系,都已到了图穷匕见的阶段,只有子弹才能解决问题了。现在只是看谁先下手,是共产党先杀蒋介石,还是蒋介石先杀共产党。
陈独秀对武汉收回租界之举,不以为然;而武汉对上海工人起义,同样不以为然。武汉频频致电上海,催促陈独秀把中央机关迁到武汉,“他们以为国民政府在武汉,一切国家大事都该集中力量在武汉谋解决。” 陈独秀一肚子怨气,认为莫斯科和斯大林的许多脱离现实的指令,都是听了鲍罗廷一面之辞的结果,因此,他坚拒赴汉。尽管当时大部分中央委员都已去了武汉,上海只剩下陈独秀一人,但他仍坚守不去。
汪精卫自从“三二○事件”之后,避居巴黎,养晦待时,整整一年,这时也开始有点静极思动了。3月8日,汪精卫自德国柏林抵达苏联,获得斯大林的亲自接见,讨论中国革命的问题。手捏烟斗的斯大林,看似胸有成竹,其实对中国的情况,不甚了了,他想利用汪精卫去榨干蒋介石这只“柠檬”,足证他的很多判断,都属想当然耳。
3月12日,汪氏从莫斯科起程,经西伯利亚海参崴回国。4月1日,抵达上海。陈独秀喜之不胜,认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与周恩来商议,不如把汪精卫直接送到汉口,不要让他在上海与蒋介石见面。
但怎么才能不让汪蒋见面呢?除了他们自己不想见之外,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结果,汪精卫当天就在上海与蒋介石、吴敬恒、蔡元培等人见了面。在蒋介石眼里,汪精卫未尝不是一只“柠檬”。你欲榨人,人亦欲榨你。因此,蒋柠檬也努力阻止汪柠檬去武汉。他对汪精卫恺切陈词:“你切不要到武汉去。你去了,一定不能回来,那时,你不想做共产党的工具亦不能了。你如果真正为本党,那就要到南京去,然后再请一班中央执行委员过来。如果你到武汉去,国民党还是不能团结,你还是要做本党的罪人。”但汪氏顾左右而言他。
4月2日,两广的李济琛与黄绍竑也到了上海。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吴敬恒、李宗仁、李济琛、黄绍竑、陈果夫、陈立夫等人,遂在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正式召开“清党会议”。汪精卫没有出席这次会议。蒋介石首先发言:“十三年(1924年)国共合作,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时候,他们(指共产党)就不怀好意,他们的组织仍然保存,并且在我们党内发展组织。自十五年(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变之后,这种阴谋日益暴露。北伐军到了武汉,中央某些机关和某些人受了分化或者受了劫持,不把武汉同南昌对立起来。因此,如果现在不清党,不把中央移到南京,建都南京,国民党就要被共产党所篡夺,国民革命军就为能继续北伐,国民革命就不能完成。”
何应钦指南京事件,完全是“共产党鼓动士兵和地痞流氓抢了、打了外国领事馆和外国侨民,才引起外国兵舰开炮轰击的。”白崇禧在发言时,则称上海工人纠察队“他们有自己的武器,有自己的指挥系统,不服从军事长官的指挥。他们要冲入租界,占领租界”,一旦上海发生中外冲突,“不但全国精华的上海完了,北伐事业也要完了”。
众人一致赞成清党。傍晚,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蔡元培、李宗仁、古应芬、黄绍竑、张静江、吴敬恒、李石曾、陈果夫等人出席,公推前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主席,讨论分共问题。据黄绍竑说,全体监委(二十人)只有五人出席会议,只占四分之一,蔡元培、古应芬、张静江三人其实都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公推’一个不在场的蔡元培当主席,还把到会的人数说成是三分之二。这种睁着眼睛说胡话的撒谎伎俩也实在太拙劣可笑了”。 蔡元培到底有没有参加这次清党会议,其实并不重要,蔡、古、张三氏不管有无出席这天的会议,他们支持清党的态度,都是很明确的。但蔡元培一介书生,以为清党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竟没有想到是以“屠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