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与张爱玲齐名的40年代女作家(1)

民国的身影 作者:蔡登山


 

2005年8月,《梅娘近作及书简》出版了,这位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沦陷区的文坛才女,当年曾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在文坛上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后,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再度推出她的作品,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梅娘近作及书简》中汇集了梅娘的散文近作六十篇,书信八十八封,有关于赵树理、萧红、张爱玲、关露、遇罗克、刘索拉的描写,以及致丁景唐、丁东、成幼殊、釜屋修、岸阳子等中外名家信札,文字炉火纯青。而这位文坛奇女子“生活流程中的许多故事,也都在这本书中”。 

梅娘,原名孙嘉瑞,祖籍山东招远县,1920年12月22日出生在海参崴,在吉林省长春市长大。她的父亲孙志远在孩童时代就和他的家人移居到了长春,他从给英国洋行当小伙计做到东北颇有名气的实业家。出身豪门的梅娘刚两岁,身为偏室的母亲被正房驱逐,从此生死不明。饱受了失去亲娘之痛的她,长大后取了笔名“梅娘”,就是取谐音“没娘”的意思。尽管如此,梅娘和父亲的关系很好,她父亲鼓励她自立(像男人一样)。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梅娘就敢骑马穿越街道,震惊四邻。当她四岁的时候,在家里同时接受了中西教育——她跟一个前清的拔贡秀才读经写字,跟一个俄国老太太学习英语。

1930年,当她十岁的时候,在吉林省立女中初中部正式就读,她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启蒙,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九·一八”事变后,梅娘中断了学校生活。正是这个时期,她进行了广泛的阅读。除了看家里的藏书外,还买了全套林琴南的翻译小说,以模仿他优美简练的文字,并试着翻译初级英语读物。1934年,她重新回到学校上学,暗地里阅读萧军和萧红的作品,暗地里阅读能够找到的中国书籍。她还把自己的爱和恨诉诸文字。语文老师孙晓野将这些习作辑集成册,取名《小姐集》,交付益智书店。1936年她出版了这第一部作品,很遗憾,在以后的岁月里,这部作品却永远地遗失了。

1936年,梅娘中学毕业,父亲去世,他的生前好友张鸿鹄,时任哈尔滨电业局局长,说服了孙家,送梅娘赴日留学。梅娘进入东京女子大学家政系学习,这一时期她开始阅读郭沫若、列宁和马克思的著作,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正当梅娘坠入书海,勤奋阅读鲁迅、朱光潜、邹韬奋、萧红、萧军等人的作品时,卢沟桥的炮声使她坐不安席,彷徨无措。此时,梅娘认识了柳龙光,一个在日本内山书店打工,靠自己挣钱在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的中国留学生,二人开始了为孙家所不容的自由恋爱。孙家断绝了对梅娘的经济援助,但这并没有动摇梅娘追求爱情和自由的信念,她选择随着柳龙光流浪。“我们如饥似渴地寻觅着救国之路,究竟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才能打败侵略者?我们互相辩论,互相启示,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梅娘和柳龙光身边,聚集了一批中日反战作家。与此同时,梅娘笔下流淌出的文字,也浸透了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残酷野蛮的战争,不仅祸害了我的故土,也无情地吞噬了日本善良的百姓”,“我的好朋友澄子,我善良的山口妈妈,包括那从遥远的烽火后方运中国书来京都的日本经理,我确信,他们都不需要战争。我不知道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在异国的星空下,我的心困惑地战栗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