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节:第三次崛起:早衰的晋帝国(4)

第九次崛起 作者:白海军


当然,苻坚还有一个像曹操的地方,就是曹操输了赤壁之战,他输了淝水之战。

其实淝水之战根本就称不上是一场真正的战役。

383年这场中国南北方一决雌雄的决战其实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悬殊程度比当年的赤壁之战双方的实力差距还要大。东晋只有8万人,前秦兵力达到90万,相差10倍多,结果当苻坚撤回长安的时候,只剩下不足10万人,他培养起来的力量差不多毁于一旦。当一回事后诸葛,就会发现这其中可叹之处太多。战前,前秦已经灭亡前燕十多年,基本统一了北方,正是气势如虹的时候,前秦部队甚至可以用战无不胜来形容,基本没有在大战役中失败过,而且,无论国势还是士气,前秦灭亡东晋都不成问题。但看似强盛的前秦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和裂缝,所以当苻坚抡起这柄大锤的时候,稍稍一经撞击就发现碎的不是他砸的东晋,而是他手中的铁锤,因为那铁锤是拼接起来的,连焊接都不是,是用蜡粘贴在一起的,这样的铁锤不碎才怪。

苻坚最大的问题还就是王猛临死前说过的,东晋虽然软弱不堪,但东晋毕竟还是个整体,而前秦在短时间内兼并了太多的国家,最要命的是这些国家还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尤其是鲜卑族,本身就是一个勇猛好战之族,所以王猛临终遗言就是要严防鲜卑、羌等族,因为他们虽然亡国,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被拆散了,个股力量仍然存在,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很有可能重新拧成一股绳,那就会勒死前秦。果不其然,当淝水战役结束后,90万部队被打散了70多万,而慕容垂的三万人却完好无损--换个角度,如果这场战役是由慕容垂来指挥,那么东晋必然灭亡。

前秦要命的地方还不止这一个,前面说过,氐族人口太少,虽然善战,但却没有形成一致核心力量,也就是说,氐族人都去当官了,他们竟然没有一支完全由氐族人组成的精锐部队,强大的前秦没有核心力量,这是非常可怕的事。试想,这样一个庞大帝国完全依靠降服的异族部队去征战,根本没有凝聚力啊!历史上不乏人口较少的民族大规模征服四周,最明显的就是蒙古大征服了,但蒙古人有自己的精锐部队,外围才是大量的仆从国部队;满清征服中原也是如此,满洲八旗是满人的精锐;拿破仑征服欧洲的精锐是法军;纳粹德国征服欧洲主要依靠的是德国国防军,而苻坚没有这样一支核心部队。所以,依靠大量仆从部队去完成统一大业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在欧洲,希波战争中,波斯军队就是这样一支充斥着杂牌军的乌合之众,所以,人数众多反而失败。

前秦的根本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这一个:拼接起来的各族各有异心。战前,在讨论是否远征东晋这个大政策时就已经出现了分裂,当时,前秦大多数贵族并不支持苻坚南下,他们倒不是有先见之明,能预测到淝水战役的结果,相反,没多少人相信东晋会重演赤壁之战,他们是不愿意南下,因为他们在这场大规模战争中没有什么明显的利益可得,所以,前秦贵族大多数态度消极,尤其是鲜卑、羌、汉等大族,几乎从贵族到士兵都很不情愿参加这场苻坚的战争,所以说,淝水之战应该有个更文学的名字,叫"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差不多是苻坚一个人推动起来的。

当战争发起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苻坚派遣汉人降将朱序前往东晋劝降,但没想到朱序竟然与谢安、谢玄达成秘密协议,一个等级并不高的降将就谋划了整个战役。朱序将前秦军的弱点完全告知谢安、谢玄,并且还搞了一个大策划:"若秦百万之众皆至,则莫可敌也。及其众军未集,宜在速战,若挫其前锋,可以得志。"也就是首先歼灭渡江而来的前秦先锋部队,之后隔淝水与前秦军对峙,之后,再要求苻坚退避三舍,让出地方决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