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致命的晚餐(1)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 作者:扶栏客


对田文的任命无疑是田婴这辈子最英明的一次任命,田文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挥金如土。独到的眼光和大方的作风,造就了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接待办主任。现在的人常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接待就是请客吃饭。田文把请客吃饭当成了事业,相府从此三天一个Gala,十天一个Party,齐国相府成了当时战国最著名的私人名流会所。上至各国权贵,中到社会精英,下至三教九流,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们,走到一起只为了在靖郭君的相府里吃一顿饭。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各种人才在这里交流。

田文之所以能成为孟尝君真的要感谢自己的老爸,不是每个中国老爸看到儿子带着千奇百怪的人在家里吃饭都会欢欣鼓舞并全力支持的,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像田婴这样的老爸非常罕见。有钱人花钱大方也许容易做到,可是有钱人不怕麻烦和嘈杂就很难得了,可见培养一个贵族真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真不是矫情。

当然请客吃饭并不是舍得花钱那么简单,对于这些精英名流来说吃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吃。无论是居于庙堂的权贵还是流落江湖的愤青,凡是跟田文一起吃过饭的人都很愉快,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人很容易德才兼备,很快田文在各国权贵和名流的圈子里声名鹊起。各国元首和权贵们纷纷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向靖郭君请愿:田文必须成为靖郭君的合法继承人,否则各国人民不答应。

后来靖郭君田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大笔财富去了,田文果然应广大人民的要求继承了田婴的封地,被封为孟尝君。

孟尝君田文继续请客事业,“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各国诸侯的门客,甚至被其他国家通缉的刑事犯罪分子只要登门,孟尝君一概接纳。孟尝君豁出去了靖郭君留下来的财产,对待来投奔自己的所有人。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投奔孟尝君的人都被称为“食客”,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吃饭的人。

是人都要吃饭,不过把吃饭当成一种职业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勤劳致富不容易,厚着脸皮混饭吃也不容易,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孟尝君养了这么多食客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利用他们,所以反过来推理,这些食客既然能心安理得地在孟尝君这里吃饭当然也就自信自己具备“有朝一日”被利用的价值。不过事实上孟尝君的几千门客当中,真正为孟尝君的职业老大生涯做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人屈指可数,其他的众多食客主要起到了引导舆论和树立品牌的作用。事实证明,两千多年前给几千人管饭比今天在CCTV花钱做广告产生的品牌价值要大得多。孟尝君很快名满天下,那时候交通和通讯很不发达,社会的民间舆论主要掌握在流动的社会精英和社会闲散人员手中,所以从那时起,孟尝君就成为了排名在赵国平原君之前的四大管饭公子之首。

孟尝君管饭的标准其实并不高,基本上以温饱为标准。不过难得的是,孟尝君从来不搞特殊,食客们吃啥,孟尝君就吃啥。既然到孟尝君府上混饭的门槛如此的低,那么怎样从这些以吃饭为阶段性人生目标的食客们当中发现人才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孟尝君搞不好就变成了冤大头的代名词,孟尝君的府邸也会变成社会流浪人员收容站。从前面田文依靠三言两语说服父亲接纳自己并且改变命运的故事来看,孟尝君的眼光很独到,所以后来投靠孟尝君的人只要经他一过眼就知道这个人值不值得深入交流。那些让孟尝君产生交谈兴趣的人会被请到后面的密室里跟他单独谈话,孟尝君开始跟食客聊天、侃大山,如果孟尝君从交谈中判断此人值得重点培养就会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啊?”

如果今天有领导或者长者这样问可能是要帮忙介绍对象,不过在两千年前如果孟尝君这么问,站在屏风后面监听的秘书就紧张起来,在孟尝君的要求下食客详细说明家庭地址。然后谈话结束,再然后那被谈话的食客家里就传来了消息:孟尝君派人到家里送去了慰问金,那笔钱足以妥善安排食客家人的生活,该养老的养老,该治病的治病,该上学的上学,该买房的买房。那年头没有社会保险,养儿防老就是这个意思,孟尝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食客的家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家孩子跟对老大了,跟了孟尝君就等于买了人身保险。于是那食客就被孟尝君感动了,从思想深处为那“有朝一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是一般人这样对待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通常会被人理解成有求于人。从本质上看孟尝君的慷慨也一样,不过孟尝君跟重点食客培养感情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交易,而是类似于风险投资一样的长期投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孟尝君下本钱解决食客的后顾之忧的时候并没有想好怎么利用这位食客。不过孟尝君相信只要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一天一定会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孟尝君是一位伟大的投资家,他投资的资产就是人,这是回报和风险都最高的一种投资。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当老大就要学会对人进行投资,所以眼光和境界才是老大的核心价值。

难得的是孟尝君对待一切来投奔的食客都不会拒绝,即使是那些他根本不想单独面试的人,也会管饭。

随着管饭规模的不断扩大,孟尝君需要的粮食和经费越来越多,为了控制预算,孟尝君只好把管饭的标准一降再降,最后终于闹出了人命。

有一次一位食客晚上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按照惯例下令开饭,并且亲自陪客人吃饭。因为是在晚上,所以吃饭的时候在饭堂点上了烛火,当饭菜端到食客面前的时候,食客非常意外,因为眼前的饭菜不仅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非常简陋。《史记·孟尝君列传》并没有详细列出当时孟尝君招待食客的菜谱,不过从后来食客的反应来看,这样的伙食不能说令人发指,至少是令人难以置信。

孟尝君家里来客人了就吃这个?

食客本能地抬起头,向孟尝君投去了疑惑的目光,这时有个孟尝君府上的仆人恰巧站起来把灯光遮住了。就这样这位心生疑窦的食客发现从自己坐的位置看过去阴影里的孟尝君和他面前的饭菜非常朦胧,本来老大跟手下小弟保持一点朦胧的神秘感也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但是因为当时食客非常饥饿,而且很久没见到肉了,加上眼前的伙食实在跟传说中孟尝君的江湖地位无法对等,于是这位食客就主观地判断自己吃的饭菜跟孟尝君不一样,孟尝君这样级别的官员怎么可能吃这样简陋的家常饭菜?

一定是孟尝君怕食客发现两边的饭菜不一样,为了避免尴尬所以耍小心眼让人遮住了灯光。这位饥饿而敏感的食客当下被伤了自尊,自尊中枢神经刺激了消化系统,本来饥饿的食客连食欲也被压抑了,所以饭还没吃,就站起来跟孟尝君告辞。

孟尝君借着昏黄的烛火看到食客受伤而怀疑的眼神,什么都明白了,这位名满天下的老大端着自己的饭菜站了起来,走到食客面前。当食客看到了两份完全一样的饭菜的时候,如同乔锋看到大宋和契丹对峙,天地虽大但他却已经无地自容。于是这位食客拔出刀来当场自刎,食客的鲜血喷在两份完全一样的家常饭菜上,以血腥的行为艺术注解了老大的面子和小弟的伙食。

当食客拔出刀横在脖子上的时候,孟尝君和他的距离不到一米,本来孟尝君完全来得及阻止食客的过激行为。不过孟尝君什么都没有做,而是眼睁睁地看着食客杀身成仁。孟尝君最讨厌怀疑自己的人,要吃随你,要死也随你,出来混都是自愿的,所以早晚都要还,只不过小心眼的人还得早一点。司马迁说过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这位职业食客这里,一死就等于一顿简陋的饭菜。这位食客的非典型性死亡为孟尝君的管饭品牌又做了一个鲜活的广告,天下以混饭为阶段性人生追求的社会精英和闲散人员不再怀疑孟尝君与食客完全平等的伙食待遇和做人原则,这个效果在孟尝君看到食客拔刀横颈的时候就朦胧地感觉到了,就像食客看到仆人挡住饭堂上的烛火时朦胧地感觉到了自己的伙食标准有问题一样。只不过孟尝君的朦胧感觉对了,而食客的朦胧感觉错了,乱世之中的朦胧感觉不仅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也决定人生的结局。

根据《战国策·齐策四》中《鲁仲连谓孟尝》的故事,可以推断孟尝君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和食客们相同的伙食标准的。鲁仲连是一位备受尊重的社会名流。有一次鲁仲连与孟尝君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鲁仲连对孟尝君说,“您非常爱惜人才。过去雍门的养椒亦和阳得的子养,他们对待门下食客非常平等,他们自己的饮食和穿着标准与食客完全一样,因此他们的食客都愿意为他们去死。现在您的家产远比这两位富裕,但是您手下的食客却并没有为您效全力。”显而易见,鲁仲连是在借古讽今,借雍门的养椒亦和阳得的子养对待食客的态度来批评孟尝君做得不够,所以空有爱惜人才的名声却不能让手下全心全意地为其效命。孟尝君非常本能地为自己找了一个缺乏逻辑的理由为自己辩护,“这是因为我没有得到这两位高人的辅佐,如果我能得到这样的高人,我的手下怎么可能不效全力?”鲁仲连回答:“您的马厩里有能拉上百辆马车的马匹,这些马都穿着衣服,吃着粮食,请问这些马里面有麒麟和耳这样的宝马吗?您有十几位妃子,她们都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大鱼大肉,请问这里面有毛嫱和西施这样的美女吗?您的美女和马匹都是现在的,为什么用人却一定要期待过去的人才呢?所以说您并不是真正爱惜人才。”当孟尝君还只是靖郭君四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的时候,田文也曾经批评过老爸对待自己妻妾奴仆非常慷慨奢侈,但是对待人才根本不放在心上。从鲁仲连和孟尝君的对话来看,人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孟尝君虽然招贤纳士,但是一开始也没有把自己的伙食标准和生活标准与食客们统一。不过难得的是孟尝君和靖郭君一样,都能从善如流,鲁仲连的话显然发生了作用,后来孟尝君的确尽力做到与食客们保持相同的伙食和生活标准,终于培养出了一位标杆式的老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